
社会历史名人故事背后的盗墓真相
揭秘
在中国民间,盗墓活动一直是一个神秘而隐蔽的领域。这些活动自成体系,而且有一些绝招是“决不外传”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但十多年前看过的发掘报告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它们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完全是一套盗墓者的技巧,没有自己的东西。
现在,在一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一些,加入了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个十几米深的地道可以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在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你现在站的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我赶紧躲开……然后人家用铁锤在我站的地方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原来我是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现在打开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地下二十多米,看不到底,而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不会塌掉,你可以下去看看。”我说算了吧,这个洞这么高,我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平原,都种着庄稼,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上面几百米、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
还有“观察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而明白诀窍的人远处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细雪。这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有叫花土)、“死 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埋葬,更能判断是什么时代的埋葬。我认识的一位考古系研究生曾经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他对我讲过什么样的土地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正搞盗命工作没法比,只能理论分析,看什么特点是什么时候的事物,这行,但真要找坟的话,那就是笑话了。
首先,每个朝代都有的坟都是不同的,比如形状上的特点等等。如果掌握这些特点,就能够事半功倍。一开始,用探条去探,然后根据手上的感觉是否觉得这是不是坟;确定之后,就用铲把坟挖开,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再根据深度和铲上带来的东西来判断是否真的找到坟;然后,用泥铲把坟形状弄得比较整齐,即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到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去,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把每个地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下的坟形状了,然后根据坑里的物品摆放规律来判断年代和位置。
一般来说,无论哪个朝代,它们里面所有物品摆放都有一定的规律。一看到形状像是汉末或东汉或西汉,那么脑袋里就会有个图像——棺木应该放在哪里、陪葬器皿中陶器放在哪里、金属器皿放在哪里、二边耳室里的东西都会有些什么……
还有些明清时期的大型砖石结构建筑,其顶部非常厚(七纵七横共十四层青砖加起来两米多厚),那时需要避开顶部。不然的话,你晚上根本干不过夜第二天你还敢来了吗?所以,一旦碰到了砖灰,当开挖时必须避免撞击到顶部反正已经知道它的情况,所以当决定好了方向之后,就自然而然找到其他地方往下挖。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候可能靠近门,有时候可能靠近后墙,都有人工制定计划。这一切全凭对不同朝代不同类型陵寝布局习惯了解,对于任何一种类型即使不知道具体细节,也能够从大致角度猜测出某种可能性,并据此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现所在地符合预设条件,则可进一步采取行动以确保安全性并实现目标。此过程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如何识别不同材料构成的地表标志,以及如何利用工具无声无息地穿越至目的地点,使之成为不可见又无法触及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员来说,他们只能依赖于有限的手段,如简单的小锹、小镢刀以及一些基本的手续,因此他们通常只能局限于浅表区域进行搜索,从而导致最终结果显著落后于专业团队。在历史学家的笔记中,可以读到许多关于这种情况的情景描述,其中包括失败尝试以及偶尔成功取得宝贵资料的情报收集行动。不过,由于是如此低级化作战方式,使得很多重要信息未被完整记录下来,因而遗失给世纪久远,让我们不得知更多关于这方面隐藏的事实。此刻,我们提到的这个迷雾般的问题,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黑暗页码,它让我们思考:如果将今天技术应用于解锁过去,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