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夺回谈经典故中的物品场景
自古以来,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将儒学立为官学。从那时起,对儒学的研究便被称作经学。这些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最初的五部经典。除了这五部之外,还有《论语》和《孝经》,都是儒生必须阅读的书籍。这些古老的文献充满了深奥而简洁的言辞,因此需要系统地解释才能理解。
在解释过程中,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经文会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不同的门派,比如对《易经》的解释,就有多种版本,如《京氏易》和《丘氏易》等。在不同门派之间,存在着严格界限,并且常常发生辩论。此事引起了汉宣帝的关注,他在甘露三年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让儒生们讨论五经之间的异同,并根据辩论结果决定谁能升任博士来教授自己的门派。
元帝时期,石显掌握了权力。他是一个宦官,但由于缺乏名声,便通过陷害忠良的手段,同时也试图拉拢那些出身于儒家的官员和学者。一部分只顾个人利益的小人则愿意投靠石显,以此追求自己的成功。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五鹿充宗。
五鹿充宗字君孟,是个聪明狡黠的人,他擅长研究梁丘易(又称丘氏易),并著有一本叫做《丘氏易略说》的书。他恰巧得到了元帝喜欢这一方面的事实,所以他转而依附石显,一路升至少府一职,这是一项负责皇室专用的税收工作,也是九卿之一的地位。在朝廷中,他总是向同僚挑战,要求进行关于《易经》的辩论。当时的大臣们都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与他争辩,只是在表面上应付一下,然后就退缩不前,因为他们担心在谈判过程中无意中得罪他,从而影响自己仕途或招致杀身之祸。
五鹿充宗以为自己在这方面比其他人都要强,所以自然感到非常高兴。但当朝臣们看到他的骄傲态度后,他们决定找一个能够打败他的对手来制约他。这时候,他们推荐朱云去与他辩论。朱云曾是一位崇尚豪侠、重视气节的人,但后来却潜心学习读研到四十岁才开始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上。他先学习了《易經》,然后拜萧望之为师学习《論語》,最后两者均融会贯通,是当时最受尊敬的一位高士。当朱云被召进宫后,他面对皇上的询问以及群臣眼中的观察,都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情绪,以及自如应答的情形。
双方约定进行连续五场辩论,如果哪一方理屈词穷,那么另一方将赢得比赛。但经过连续举行这5场大会之后,所有听众都看到了:每一次比赛结束之后,无数人的眼睛里闪烁着胜利光芒,而失去斗志、羞愤交加的是那个以往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者的臂膀——或者说“角”,因为人们私下里戏谑地说:“‘角’(头上长角)已经折断。” 元帝也因此赏识朱云,使其成为博士。
然而,在这样的荣耀背后,有隐蔽的事实待揭秘。不久后的时间里,尽管朱云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荣誉,但是他的孤傲使得仕途并不平坦,最终竟然因误会遭遇牢狱之灾,而且差点丢掉性命。而对于像这样轻薄浅薄但依仗权势凌人的小人来说,如今终于暴露真相,为大众带来了安慰。而夺席谈经,也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