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夺回谈经的典故物品
自古以来,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将儒学立为官学。从那时起,对儒学的研究被称作经学,即研究经典之学。我们的五经包括《诗》、《书》、《礼》、《易》以及《春秋》,而除了这五部之外,还有《论语》和《孝经》,这些都是儒生必读的书籍。这些经典含义深奥,语言简洁,所以需要系统地讲解才能理解。
在讲解过程中,每个人对同一部经文都有不同的解释,这便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如对《易经》的解释,就有多种家传,如京氏易、丘氏易等。不同门派之间往往存在壁垒森严,并常常发生辩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宣帝在甘露三年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由儒生们讨论五经的异同。这次会议不仅促进了互相讨论,而且允许胜者增加博士职位,在中央太学教授其门派的知识。私下里,儒生们也会相互讨论,以胜者为荣。
元帝时期,石显得到了权力,他是一个宦官,但在士林中缺乏名望,因此他既陷害忠良,又试图拉拢儒生的官僚和学士。一些唯利是图的儒生为了仕途,也愿意投靠石显,其中一个就是五鹿充宗。他擅长于《梁丘易》(又称丘氏易),并且著有一本名为《丘氏易略说》的书,而元帝也喜欢这一方面。
当五鹿充宗投靠石显后,他迅速升迁到少府一职(负责山林河海税收,是皇室专用的一员九卿之一)。仗着自己的口才和地位,他常向朝臣及其他儒生挑战,要他们辩论关于《易经》的内容。在朝廷中,没有人敢于与他争辩,只能表面应付,因为怕在谈话中不慎得罪他,从而影响自己的人事或者招来杀身之祸。他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便自然洋洋自得意满足,而元帝也十分高兴。
然而,当朝臣们看不下去他的骄横态度,他们推荐朱云去与五鹿充宗辩论。当时喜爱文学和哲理讨论的元帝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场景,便立刻命令召唤朱云入宫。
朱云原名游,是鲁国人,以八尺高的大个子和堂堂正正相貌著称。他年轻时崇尚豪侠气节,对依仗权势的人持反感。但四十岁后,他开始潜心学习,先是学习了《易經》,然后拜萧望之为师学习《論語》,均能融会贯通,是当时的一个杰出人物。当朱云被召入宫廷之后,他面对皇上与群臣,不卑不亢,用词自如,有着一种豪迈之气。
双方约定进行连续5场辩論,如果有人理屈词穷,则退席坐至下首位置。而经过5场激烈的辩論後,五鹿充宗每场都输掉,最终羞红满脸,只好让座给朱云。不仅旁听众无不拍手称快,更有人私下评论:“ 五鹿像头上长角一样,看起来可笑。” 元帝对朱云风度翩翩、谈吐非凡印象深刻,便任命他为博士。但由於性格孤傲,一直以来的敌视关系使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不久之后即被诬陷落狱险些丧命,其余寿终正寝。而此事件亦成为了“夺席谈經”的佳话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