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初三中考历史重点夺回谈经的典故物品

自古以来,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将儒学立为官学。从那时起,对儒学的研究被称作经学,即研究经典之学。我们的五经包括《诗》、《书》、《礼》、《易》以及《春秋》,而除了这五部之外,还有《论语》和《孝经》,这些都是儒生必读之书。然而,由于这些经典的语言古老而含糊,所以需要通过系统的讲解才能理解。

在讲解过程中,每个人对同一部经都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导致了不同门派的形成,如对于《易经》的解释,就有京氏易和丘氏易等多种说法。在这个时候,各个门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壁垒,而且常常会发生辩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宣帝在甘露三年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让儒生们来讨论五经中的异同点,并且允许胜者增加博士职位,在中央太学教授自己的门派。

元帝时期,石显逐渐掌握大权,他是一个宦官,没有士林中的名声,因此他不仅陷害忠良,也试图拉拢一些出身于儒家的官僚和学者。其中一个例子是五鹿充宗,他是一位聪明狡黯的人物,以其精通梁丘易著称,其作品包括了《梁丘易略说》一书。此外,他还能言善辩,是石显的心腹人物,同时也是元帝喜欢的人选。

由于他的能力和地位,被任命为少府,这使得他能够挑战朝中的其他人关于《易经》的看法。他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变得骄傲,而朝臣们则因为害怕触犯他,不敢与他争辩,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这让五鹿充宗以为自己在谈论史料方面无人能敌,因此自然感到非常高兴。

但是,朝臣们终于无法忍受他的态度,便向元帝推荐朱云去与五鹿充宗进行辩论。朱云是一个来自鲁国、相貌堂堂、年轻时崇尚豪侠但后来潜心研读传统文学的人。他既懂得 《易经》,也深刻理解萧望之所著的 《论语_ 两部皆融会贯通,是当时最杰出的儒家之一。当朱云被召入宫廷后,他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与皇上及群臣交流自如,有着一种豪迈气质。

他们约定进行连续5场辩论,如果有人理屈词穷,那么他们将退席坐到下面的位置。但是在5场辩论之后,尽管每次都败给了朱云,但还是坚持坐在原来的位置。这让旁观者笑话说:“五鹿岳岳(头顶长角),朱云折其角。”甚至连元帝本人也对朱云的情操和谈吐印象深刻,最终提拔他担任博士职务。而这样的风波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