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的谈经典故物品夺席
自古以来,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将儒学立为官学。从此,研究经典便被称为经学。在那个时代,儒家的经典主要有五部:《诗》、《书》、《礼》、《易》和《春秋》,这就是我国最初的五经。而除了这五部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著作,如《论语》和《孝经》,也是儒生们必读之物。不过,由于这些文本含义深奥、文字简洁,所以需要系统地讲解才能理解。
在讲解过程中,每个人对同一部经文都有不同的解释,这样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门派。比如,对《易经》的解释,就有京氏易、丘氏易等多种版本。这导致不同门派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并且常常发生辩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宣帝在甘露三年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让儒生们讨论五经的异同。最终,那些胜出的 儒生会被提升为博士,在中央太学教授他们所代表的学问。
元帝时期,有一个宦官叫石显,他权力极大,但在士林中并无威望。他既会陷害忠良,也试图拉拢那些出身儒家的官僚和学者。一位名叫五鹿充宗的人,是个聪明狡猾、善于言辞的人,他专攻丘氏易,并写了一本名为《丘氏易略说》的书。此人还曾获得元帝喜欢,而后投靠了石显,最终做到了少府一职——负责山林河海税收,为皇室专用的一种职务。
由于他的才华与权势,他常常向朝中的同僚挑战,要求进行关于《易经》的辩论。但由于他得罪众人的风险过高,所以几乎没有人敢于与他辩论,只是表面应付一下而已。而因为他的傲慢态度,使得朝臣们感到不快,他们决定通过朱云来挑战他。
朱云字游,是鲁国人,以其英俊、高大闻名。他年轻时追求豪侠精神,对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人毫无尊敬。在四十岁时,他突然投入学习,《易經》是他的起点,然后又深研《論語》,成为当时最受尊敬的大师。当朱云被召至宫廷,与五鹿充宗展开辩论时,不仅谈吐优雅,而且气宇轩昂,不卑不亢。
双方约定连续辩论五场,如果谁理屈词穷,就退席坐到下首去。经过几轮激烈的争执,最终结果是每场都让步给朱云。不仅如此,一旁观看的人也纷纷拍手称赞,说“把头上的角折断”。甚至元帝也对朱云那股风度所折服,便任命他为博士。但遗憾的是,因为这个挑衅行为,以及其孤傲性格,使得朱云很难保证自己的仕途安全。不久后,即使得到皇帝青睐,也遭到了诬陷,被迫下狱,其命运多舛。不过,这段夺取谈判位置的事迹,却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美谈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