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的夺席谈经典故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立儒学为官学之后,对儒学的研究就被称为经学。自此,儒学经典的研究和解释成为朝廷内外的一大话题。五部主要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以及《论语》、《孝经》等书,被视为儒生必读之作。
这些古老的文字简略而深奥,需要系统的讲解方能明白。因此,不同人对同一部经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多个门派,如对《易经》的解释,就有京氏易、丘氏易等多种说法。在这过程中,由于各门派之间存在着壁垒森严时常发生辩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宣帝在甘露三年(前51年)在石渠阁召开专门会议,由儒生们共同讨论五经异同。胜者得以增立为博士,并在中央太学传授本门学问。而私下里,也会相互讨论,以胜者为荣。
元帝时期,一位名叫石显的宦官专权,他缺乏士林中的名望,因此同时陷害忠良并拉拢一些出身于儒家的官僚和学士。不少唯利是图的人也愿意投靠他,其中包括一个名叫五鹿充宗的人。他擅长《梁丘易》(又称丘氏易),著有《丘氏易略说》,巧合的是元帝也喜欢这套理论。
五鹿充宗通过他的智力和口才,在朝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不仅仗势挑战其他人,还要求他们进行辩论。这让其他大臣和儒生都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与其争辩,只是在表面上应付一下。
然而,这种局面让人们感到不满,最终有人向元帝推荐朱云来与五鹿充宗辩论。朱云是一位崇尚豪侠气节且重视学习的人,他曾潜心研读《易经》和《论语》,融会贯通,是当时高知之士。当他被召入宫后,与五鹿充宗进行了几场辩论,最终朱云赢得了比赛,而每次输掉后,五鹿充宗都不得不让座给朱云坐到上首去。
旁观者无不拍手称快,他们认为“天理昭彰”,即正义必将得到认可。而元帝也对朱云的风度和谈吐印象深刻,将他拜任博士。但是由于朱云孤傲且言辞直率,这样的性格很难保证他的仕途安全最终未能继续做官,但这样的故事却成为了美谈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