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历史资料初高中全部夺席谈经的典故物品

自古以来,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将儒学立为官学。从那时起,对儒学的研究被称作经学,即研究经典之学。那个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五部经典是《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也是我国最初的五经。此外,还有《论语》和《孝经》,这些都是儒生必读之书。这些古老而深奥的文本充满了隐喻与简洁,以至于需要系统地解释才能真正理解它们。

在解释这些文本的时候,每个人对同一部经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便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就像对《易经》的解释,有京氏易、丘氏易等多种版本。不同门派之间往往存在着严格界限,并且会不时发生辩论。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在甘露三年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让各位儒生来讨论五经之间的异同。当有人胜出后,他将被提升为博士,并负责在中央太初学校教授他的所知。因此,在私下里,许多人也喜欢互相讨论并争取胜利,因为胜者将受到荣誉。

到了元帝时代,石显掌握了大量权力。他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由于他缺乏名声,所以他既要陷害忠良,也要拉拢一些来自儒家的官员和学者们。一部分只关心个人利益的人选择投靠石显,其中之一就是名叫五鹿充宗的人物。他以其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著称,对于丘氏易(又称梁丘易)尤其精通,还撰写了一本名为《梁丘易略说》的书籍。这巧合的是,他喜爱这个领域的人数不少中有一位皇帝。

当他加入石显之后,不久就担任了少府一职——负责管理山林河海上的税收,这个职位归属于皇室,是九卿之一。他利用自己的话术能力以及身居高位的地位,在朝廷中不断向其他大臣挑战,要他们进行关于《易经》的辩论。大臣们因为畏惧他的权势,都不敢应战,只是在表面上敷衍过去,以免得罪他影响自己的仕途或招致杀身之祸。而五鹿充宗以为别人的知识都比不过他,所以自然感到非常骄傲,而元帝也很高兴。

但是,当朝臣看到他的行为越来越傲慢,他们决定找一个可以打败他的对手,因此推荐朱云与五鹿充宗进行辩论。元帝喜欢听讲故事,而且希望朱云能够获胜,所以立即命令朱云入宫见面。

朱云是一个鲁国人,他年轻时崇尚豪侠气节,最看不起依仗权势做事的人。但是四十岁后,他突然开始潜心学习,从而成为当时的一流士人。他先学习了《易經》,然后拜萧望之为师学习《論語》,两者均融会贯通。当朱云被召进宫后,无论面对皇上还是群臣,都保持着平静自如,与众不同的风度让人们印象深刻。

经过连续举行5场辩论,最后每一次都输给朱云,被迫退到下首坐下。不仅旁观的士子们拍手欢迎,还私底下议论:“天哪,那个角头长得跟牛一样!但现在却让角头给折断。”元帝也由此赏识朱云,将其封为博士。但正如那些孤傲无畏者的命运那样,由于与石显死党过节过重,一段时间内甚至差点丢掉性命直到终止在那一代人的统治期才没有再次升迁。而为了夺走谈话席椅的事迹,也成为了传世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