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夸张只许州官放火连天都要烧焦不许百姓点灯连希望都得熄灭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田登的州官,他以其狭隘和蛮横著称。由于他的名字与“登”这个字同音,于是他下令禁止州内百姓说出任何与“登”相近的声音,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傲慢。
蒲田村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如画。这里的富翁田百万拥有大量土地,但他却一直未能有子嗣。直到他四十岁时,一位算命先生告诉他:“晚年得子必定升官晋爵。”因此,他取名为“田登”,寄希望于儿子的早日成就。
然而,田登出生时便是个早产儿,其脑袋大而眼睛小。他从小顽劣,对待其他孩子总是高高在上,因此他们常用“凳子”来嘲笑他。这让他非常不满,便向父亲提出:“他们都拿我开玩笑,说我像凳子,我长大后一定要让大家都不许说这个字。”
当田登成为太守后,他便下了一道命令:不许任何人说与“登”同音的字,只能用其他字替代,比如花园里的灯心草变成了开心草,而灯台、灯罩、灯笼则被称作亮托、遮光和路照。在这片土地上,只有太守可以放火,而百姓们只能点着暗淡无光的烛火。
有一天,一名仆人因闭户忘了点蜡烛,被捕并送上了公堂。当太守听到这一消息,大发怒气,将仆人捆绑五花,并判决五十大板。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太守对自己名字所做出的严格规定。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故事逐渐演变成一个典故,用以形容那些任意行事,却严格要求别人的行为模式。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临近,当地政府决定举办三天庆祝活动,但为了避免触犯太守的禁忌,他们不得不将告示中的“灯”字改为“火”。结果,在告示中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导致外地来的客人误以为城里将会发生大火,从而纷纷离开。而当地居民更是愤怒至极,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自封的小镇独裁者感到厌烦。
最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开始理解这种专制统治如何限制人民自由,同时也指出了领导者的权力滥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