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中国贴门神的传统及来历四年级历史资料人文探究

门神是谁?两个门神是谁?贴春联和贴门神的由来——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我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貼上崭新的春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聯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節時人们張貼的春聯,无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徑。

貼 春聯 的習俗究竟起於何時,至今無準確 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大約可能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我國史籍中可以證實的事實。此外根據《王烛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 春聯 的原始形式就是人民所謂的大桃符。

在中國古代 神話 中,有一個鬼域世界,当中有一座山,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上面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人鬼必赶回鬼域。大門坐落在桃樹東北,有兩個站在門邊的人物,他們名叫神茶、郁垒。如果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兩個人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苔做成的小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那麼天下的鬼都怕惡這兩個人。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出他們模樣放在自家的門口,以避邪防害。

到了宋代,由於認為寫對聯既不失鎮邪作用,又能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所以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鎮邪效果二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在象征喜氣吉祥紅紙上寫對聯、新年的際別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自己祈求來年的福運良好的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許多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情況。大門上總是在放置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怎麼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間,大人的嘴巴都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我國的大眾一直都認為大人物永遠怒目圓睞手裡拿着各種傳統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找麻煩的人類鬥爭。而且,因為大房子的大堂通常都是雙扇對開,所以也就是說,在這些房子裡面的「客」一定會受到尊敬與款待。

唐朝以前,有無此二人目前尚不得確定,如果有,大概該是一直存在到現在的一些傳統中的「守護者」。例如鐘馗那種形相狰狞但內心善良,以及秦叔寶和尉遲恭這兩位唐朝武將。他們被視為保護家庭安全與排除凶險的一種力量。他們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任何醜惡事物搔擾了。因此,他們的手勢成了後世慶祝新年期間廣泛使用的一種裝飾品,即我們今日所見到的「唐衣壁挂」的圖案,而他俩则成为后世人们追崇保护者的对象,他们被视为保护家庭安全与驱逐恶气的一种力量,并常常被塑像或者绘画地安放在家庭入口处,以此作为一种信仰形式对抗那些恶劣无穷的心灵实体或精神寄托,它们能够帮助维护一个宁静平和的心灵空间,对抗那些带来恐怖感或不安感的情绪状态,从而使得整个环境更加舒适安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同时保持内心深处那种关于希望与未来发展方向上的积极向往。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文化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被称为“楹联”,这种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创作、艺术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包括色彩搭配、布局安排等元素,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类似的文字装饰活动,比如悬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的这样的文字装饰。但真正流行起来的是宋代以后,由于朱熹提倡诗书礼乐仁义八项,其中包含诗书两项,也就是说诗歌与书法这两项文化素养非常重要,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题词”、“题诗”、“题对”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士族学者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之一。

到了明代,因为朱元璋亲自试写并命人制作,这样的风格才得以普及,并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格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说的“桌前对联”实际上也是由这一时期演化出来的一个特色。当时,将这种风格应用到墙壁(尤其是在寺庙、中庭)或其他场合,都会标识出某个区域或者特定的空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使得这些地方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总结来说,对联不是简单地几个字组成,它背后的文化含义远比这复杂,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种审美、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传承与延续。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这样的知识不仅能增加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也能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抽象概念,从而增强记忆力,同时也锻炼语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次提笔写下对句,不仅是在描绘景致,更是在记录历史;每一次张贴对句,不仅是在装饰墙壁,更是在展现情感;每一次讲述故事,不仅是在叙述过去,更是在激发未来。这正是我国几千年的文人墨客共同努力所创造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独有的智慧结晶。我希望我的小伙伴们能够珍视这个宝贵遗产,把握时代机遇,与全人类共享这份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