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贴门神的传统及来历人物背后的汉字历史资料摘抄
在中国古代,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着许多庆祝方式,其中贴春联和贴门神是保存下来的习俗。春联通常由红纸写成,黑字稳重而鲜艳,上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些对联不仅反映了不同行业和家庭的幸福观,也成为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途径。
关于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有记载,但具体材料不足以查证。《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提到,原始形式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即刻有桃木板上的名字或图像,用以避邪防害。
据说,在鬼域世界,有座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大门旁站着两个神人——神茶和郁垒。如果夜间游荡的鬼魂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会被捉住并送去喂虎,因此天下的鬼都怕他们。民间开始用桃木模子放在自家门口,以此镇邪。
到了宋代,人们在桃木板上刻上对联,不仅保持镇邪意义,而且表达心愿装饰门户。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是为了祈求福运新的一年。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将两位正气武力的象征放置大门两侧,以驱逐妖魔。
唐朝以前是否存在门神目前尚未确定,如果有,则可能为神茶、郁垒。这两位神人形相凶狠但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责任也是本性。一种流行于民间捉鬼天师钟馗,就是这种形相的人物。
唐太宗时代,因为听闻夜晚外面呼叫的声音,他让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当第二天夜里再无声响,这一习俗便开始流传至今。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过“桃梗”或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中提到:“春联者,即桃符也。”从传统中的“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以及宋王安石诗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可见春聯與「櫓」之間關係密切。
明代以后,“ 春聯 ”才真正称之为 “ 春聯 ”。明太祖朱元璋亲笔题赠给学士陶安等人,使得这一活动广泛流行,并形成至今不衰的风尚。此外,对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是一種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漢語獨特藝術形式之一,对聯艺术被视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种类繁多,但必须具备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以及内容相关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