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中等收入的陷阱历史上的谋略大师如何避开这场艰难的斗争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历了“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国因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经济水准后,却无法进一步发展,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常见于那些虽然工资上涨,但制造业增长缓慢、产业不够多元、劳动力市场状况贫穷、教育水平较低以及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严重的国家。

例如,南非和巴西近几十年来一直苦苦挣扎于世界银行称之为中等收入的行列(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000至12,000美元,按2010年物价)。这些国家面临着投资比例低、制造业增长缓慢和产业不够多元的问题,这些都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部分表现。

要避免这个问题,有意见认为需要确定发展战略,比如引进崭新生产工艺或技术,使新产品具有足够强的竞争力,并且寻找新的市场以保持出口增长。扩大内需同样重要——生产商应该大量制造优质、高附加值产品,以壮大的中产阶级购买需求来驱动经济增长。

几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人口庞大经济体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如韩国,其成功反映出建立高品质教育体系、鼓励创新和支持科学技术突破是关键。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仍然与先进工业国家如日本有着基础科学与科技方面尚未完全赶上的差距。这表明商业创新模式的成功与科学实力依然需要联合搭配。

根据世界银行的人均GDP标准,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初期:从世界银行定义中的高、中型发达国家门槛开始。

中前期:从8000到10000美元。

中期:达到10000美元至高型发达国家门槛。

中后期:超过高型发达国家门槛到12600美元左右。

后期:超越15750-18900美元左右,是成为了富裕国家的一个标志。

综上所述,“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投资不足、制造业增速放缓以及劳动力的技能缺乏。如果一个非资源性 国家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并继续向前发展,那么它就能够跳出这个困境,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