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吴琼黄梅戏中的玉女声色如同清泉般甘甜润喉如若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孙怀仁:黄梅戏的“玉女声色”与“戏剧镜子”

在黄梅戏的长河中,孙怀仁如同一道璀璨的星辰,她以演员之姿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又以导演之心指导着下一代。1950年,她踏入了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这个决定开启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在那里,她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为将来的表演打下坚实基础。

1958年,一场意外的邂逅改变了孙怀仁的人生轨迹。那时,梅兰芳来到安徽进行了一场演出,当时主演的是《打焦赞》。孙怀仁对杨排风这个角色充满了敬仰,并且得到了梅兰芳亲自指导。她不仅学会了化妆,还学习到了挑花线动作,这些经历让她铭记在心。

进入黄梅剧团后,孙怀仁扮演过各种角色,从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到娃娃生,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让她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份收获。尤其是在和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合作期间,她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1980年,孙怀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不断尝试自编、自导、自演。她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这段时间里,与同学们互相学习的情形也十分热烈,一股劲头十足。

回到剧团后,不久便有机会赴港进行表演节目,再次展现自己所学所得。紧接着排练《龙女》,选角时发现马兰个性鲜明,其形象与扮相完美契合,最终由马兰饰龙女。这之后又连续排练《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三部作品被誉为“马兰三部曲”,其实也是孙怀仁导 演手中的三部曲。这也证明她作为一名出身于表演界的人,对于如何帮助其他艺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有着深刻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孙怀仁开始思考关于黄梅戏艺术未来发展的问题。她认为要想让黄梅戲持续吸引观众,就必须不断创新,但不能牺牲掉它原有的精髓。不断更新内容,同时保持传统魅力,是保持黄梅戲活力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孙怀仁既是前辈的一面镜子,也是新一代艺人的知音朋友,无论是教书还是创作,都以一种关爱和尊重去支持他们,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呈现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精湛的手法。

即便退休,但对于黄梅戲未来的探索仍然充满激情。她希望每一次改编或者创新都能真正触及观众的心灵,让人们愿意走进剧院,用眼睛去感受,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会。当我们提起“玉女声色”的称号,便想到的是那首甜美而悠扬的声音,而当我们谈及“戏剧镜子”的比喻,那便是一个温暖而智慧的人物,如同阳光般照亮周围,使人感到温馨与安全。而这样的存在,只能归功于那位默默付出的孜孜不倦的心—— 孙 怀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