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皇帝也要受惩罚当军阀时的自然惩罚措施
自咸丰时期起,清朝的皇帝不仅失去了曾经的英勇与武艺,更是无法有效地处理国家大事。他们既不能亲征于战场,也无法救民于水火之中;既无能耐管理内政如财政、工商等诸多领域,又无所长于科技进步,因此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下滑,屡次遭受外国列强的欺凌。随后,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更显得软弱无力,他们几乎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被一个女性操控而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在改革方面,即使有过尝试,如光绪想要进行变革以摆脱“母虎似的婶娘”的束缚,但最终也未能成功。此情此景,让人联想到连一个女人都斗不过,又如何能够统治四方、平定天下的问题?光绪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珍妃被太后派人推入井中,却毫无办法,只能陷入深深的窘境。
至于末代皇帝宣统小皇帝(溥仪),他甚至不具备成为真正君主的地位。他三岁就被推上了龙椅,看着满朝文武人士,竟然因为害怕而尿裤子,这种形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最后,由人民觉醒促成了清王朝走向灭亡。
河北遵化马兰峪东陵和易县永宁山下的西陵分别安葬了九位清代皇帝。康雍乾三朝留下了豪华且富丽堂堂的陵寝,而从道光开始,对后事料理则显得比较节俭。慕陵规模虽有所压缩,但撤去华表、石像生以及明楼等装饰性建筑,并且没有立神功碑。这体现出一种规矩:凡丢失国土者不得立碑。在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之后,开启了赔款割地先例,从此断绝给自己树碑立功德碑的心思,因为这违背了先祖订立的家法。而道光只能带着脸上红晕躺在不完整的陵墓里,他一定盼望着自己的后代早日收复失地、弥补罪过,以免死後噩梦不断。
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个朝代如此严格规定丢失国土者死後不得享圣德神功碑,这似乎带有一定的警告意味:“保护好我流汗滴血积累的遗产,一旦差池即为不肖子孙。”这是对败家子的警告。如果这种制度早点产生,或许能够减少若干昏君导致国家衰败的情况。但总之,有些制约昏庸帝王的手段(比如报应或祖训)是必要的,以防止其肆意挥霍乃至割让土地。此外,“爱新觉罗氏”家族规则虽然使得道光以下诸帝死後无碑,但并未阻止国家力量衰竭和国土沦丧的事实。
清室奉行的一系列规矩,与前朝迥异,它们代表着最高意志,有条件地贯彻执行,比如是否建立圣德神功碑,都与该君主政治成就挂钩,不容许白玉有瑕疵。这也包括对鸦片战争落败和丢掉香港一事中的耻辱感,使得道光晚年常怀忧愁,不敢瞌睡。在制度创新方面,最值得称赞的是关于贤才继承法,它摒弃嫡长子继承制,以才智取胜为原则,使每个皇子都有公平机会竞争,无论才能高低,只要出类拔萃,就可能登基,这样做对国家安全更为可靠,因为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人才能当上皇储。而对于学习来说,小皇子们必须接受书本教育,同时还需练习军事技能,如骑射飞刀及火器操练,从而增强自身素质。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历史人物能够临危受命时表现突出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在学术竞争中谁也不愿落后,因此加倍努力学习,为父母面前的考验准备充足的情报显示自己的文韬武略。这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而选择哪个孩子担任班级领导自然是个重要的问题,该让谁当班干部呢?
如果孩子们学业成绩接近,那么这个决定将会给他们各自父母带来巨大的挑战——该如何分配这些关键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