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南学院科研处数据驱动的科研梦想报国之路
在湘南学院的校园里,科技与创新是永不熄灭的火焰。近日,新华网与科创中国联合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安。在他的看来,当代的科学家精神恰恰意味着深入产业,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做科学研究要面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罗安在采访中反复发出的心声。他回忆起年轻时在韶关冶炼厂做科学研究,解决企业用电装置自动控制问题时的经历。当时,他团队通过技术攻关,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产品质量,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课题来源于生产一线
罗安认为,课题就来源于生产一线。科学研究应该直面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他举例称,在贵溪冶炼厂发现谐波超标的问题后,他提出了一种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用较低成本去解决谐波治理问题,最终成功地将设备投入到生产中。
不为名利,只为实效
“做科研要到企业去,深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罗安说。他提倡一种不为名利,只为实效的心态。“我记得最终安装谐波治理装置时,那正好是夏天,也是企业急需要我们把设备投入生产来解决变压器发热问题的时候。我带着8个男学生光着膀子在现场干,一共5天多,最终安装成功。”
原创性工作至上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科学研究必须要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罗安说。多年来,他和团队始终秉承“装备改变品质,品质影响世界”的理念,并追求为企业提供原创性或核心技术支持。他还分享了无齿槽搅拌辊和双向电源損拌两项技术,以及高精度、高稳定的大电流铜箔电解电源等成果,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相关行业发展。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精气神”
作为教师,他提出了“三链并举-四维递进”电气类“五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他强调培养人才的大工程观重要性。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都说要有理想,有抱负。这就是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能为国家做一两件实事。”
数据驱动下的科研梦想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产业界,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和智能化运作。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未来科技发展而言,更注重的是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应用,以实现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从智慧再到行动的一系列转换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湘南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每一个学子的身影都是这样一个努力拼搏的人,而每一次他们使用那些高级仪器设备,都是在探索未知领域的一步。而当他们能够将这些探索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就更能体现出他们作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群充满激情、勇于挑战的人们,将会带领我们走进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