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清朝皇帝御膳考后宫制度下的食宿生活

我曾听闻清朝皇帝的御膳,竟然是如此乏味无聊,几乎像是为死者准备的食物。与现代人日常三餐相比,这些宫廷用餐只有两顿,一般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选择什么吃,而是必须遵循固定的饮食时间表。此外,皇帝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要求所谓的“果盒”,其中包括各种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新鲜水果。这与都市白领们下午茶时分享小零嘴有些相似。

在宫廷中,不管何时称呼皇帝就餐都要使用“用膳”一词,而开饭则变成了“传膳”。谁知道哪天皇帝心血来潮会在非典型时间传膳呢?如果等待得太久而菜肴未上桌,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展示了一幅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鎏金食盒)

然而,即便如此,许多人的口味评价说这些御膳实在是难以下咽,每样都是千篇一律,而且并不好吃……正因为这样,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就不再每天坚持吃御膳了,他们改而去品尝后宫中的“小灶”,也就是内膳房。这也许能解释那句流行于婚姻中的话:“为了让丈夫多次到自己寝室。”

为了让皇帝更多次光临自己的寝宫——包括了皇后的所有妃嫔们——纷纷展现厨艺较量,不过想要那些既不愿动手也不愿沾污泥土的手足之女瞬间成为美术大师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常见的是她们从民间搜集美味佳肴的秘方,然后由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艺。

这只是幻想,因为即使是这样的安排,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送上的饭菜都会被接受。而且,在清朝,如果御膳房敢于在给予皇帝用餐方面玩忽职守,那么结果只会是一场灾难。而且,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否被选中享受,用过或者剩下的御膳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赏赐。

因此,对于这些厨子来说,被派去制作这种美食简直是一种恩惠。而慈禧身边的一颗鸡蛋甚至价值2两银子,比起普通百姓购买150个鸡蛋需要1两银子的情况来看,这种生活方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揭开这个神秘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即使身处最高权力的人物,如同我一样,也远非自由自在,可以任性做事,只是在祖制和规矩之间不断挣扎。在寻求真正可口的饭菜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不过是一位寻找美食的大侠罢了。我猜测乾隆大帝六出山东之旅之一原因,就是为了追求这份美妙至极的心灵触动吧?

《探索古代料理》、《末代君王:隐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