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皇帝画像上的御膳真的很少吃吗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
我曾听说清朝皇帝的御膳,真的很少吃吗?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和我们现在每天三餐不同,那时的皇帝一般只有一日两餐,时间大约在早上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除了这两个固定的用膳时间,皇帝还可以随时传召被称为“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种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新鲜瓜果,这些有些类似现代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
然而,不同于我们今天直接叫做开饭,清朝皇帝不能直接称呼吃饭,而是要改称用膳,并且开饭也变成了传膳。谁也不知道皇帝哪一天会心血来潮在非典型时间传膳,如果等待太久了,就可能遭到怪罪,所以御膳房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展示了一幅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镀金食盒)
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而且味道并不出色……正因为如此,从康熙开始,皇帝就不再天天吃御膳,而是改去后宫的小灶,也就是内膳房。这也符合那句流行的话:为了让皇帝多次光临自己的寝宫,即使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宫妃嫔们纷纷展现厨艺,比拼美食,也不容易成为现实,更常见的是从民间搜集美食秘籍,让心腹太监或宫女去偷师学习。
那只是想多了,关键还是看是否敢欺骗给予皇帝做饭这一事宜。如果敢打马虎眼,那就是又要担心脑袋搬家。而且,在清朝,对于那些未被选中的或者剩下的御膳,还有另一项重要使命——赏赐。
作为厨子,为何要负责这样一个神秘而又重要的任务?慈禧帝国每个鸡蛋都能价值2两银子,而普通百姓1两银子可以买150个鸡蛋。这让我好奇地揭开了御膳背后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即便是身为君主,也并非想象中那么自由自在、任性而为,只是在祖制与束缚之中,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不然想要品尝上可口的佳肴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我猜测乾隆大帝六出山东寻找美食,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食在宫廷》、《末代皇帝秘闻》这些书籍,或许能更深入地探索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