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拿破仑如同穿梭于中国大明历史的科举试题图为其在古代卷轴上的身影

中国科举考试,自隋炀帝设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一千多年来,它不仅是古代帝王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也孕育了无数精英,同时留下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然而,在没有照像技术的情况下,考生的身份鉴定主要依靠文字描述。

在清朝,有位姓胡的考官名声赫赫,他对待监考工作极为认真。在当时,没有发明摄影技术,所以胡考官会严格核查每个考生的年龄和相貌。他曾经把那些长须而又被记录为“微须”的人都拒之门外。有一次,一位不满此规定的考生向他提出异议,胡考官指出:“你不知道朱熹注释中‘微,无也’这句话吗?”但该考生并未退缩,而是反唇相讥:“《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裸体地经过宋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涉及更多历史问题。据说,有一次一位题目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即《项羽拿破仑论》,却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不知道“拿破仑”是什么人。这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掌握四书五经,也难以应对现代知识。

有一次,一位巧思过人的学生在答卷上这样写道:“虽然项羽能拔山,但如果车轮已经破损,那么任何普通人都可以拿起它,不需要项羽。”这个回答既展现了其深刻理解,又避开了直接提及拿破仑的问题。

在清朝时期,由于教育重视人才,因此规定童生考试必须录取至少三名。但是在一个偏远县份,因为文化水平低落,只有三个孩子参加考试。一名孩子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名孩子只抄题目什么也不写;第三个人则完全没有交卷。主考官面对这样的情况,只好依据实际情况批评他们,其中一名被认为是因为才华横溢,而第二名则因为誊抄毫无差错。

尽管科举考试中的趣事很多,并且可能有些部分是后世杜撰或夸大,但这些轶闻仍然流传至今,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幽默感。此外,这些故事也间接证明了科举制度确实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这对于历代皇朝来说是一个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