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明末大将范浩民的智慧如同拿破仑进军科举试题图像化地展现了学霸们的英勇与胜利

中国科举考试,自隋炀帝设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一千多年来,它不仅是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更是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的熔炉。然而,这一千年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那个没有照像技术的时代,考生的身份查验依靠文字描述。清代有一位姓胡的考官,他对监考工作极为认真,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进行严格核查。在他的名册中,将那些须发稀疏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一大批长胡子的考生。一位不满的情形爆发,当被拒之门外时,该考生反驳说:“您引用朱熹注‘微,无也’,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过宋国?”这番话让胡考官大怒,但该考生坚持己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涉及更多新内容,比如历史和西方史事。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目《项羽拿破仑论》,但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谁是拿破仑。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开篇:“项羽力能拔山,而车轮轻易可破,即使凡夫,也能拿之何况英雄乎?”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视察书院时,他看到众多学子争先恐后地抢夺食物,不禁感慨万分地说:“好一群老鼠!”其中一名学生便以“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回敬巡抚。

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一则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有一次全县只有三人报名前来,其中一人只写了“且去”二字,其余两人各自也有趣的情况。这场面前主试官无奈,只好根据他们不同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将其中一人列为第一名。

尽管有些趣事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它们成为了科举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能够从这些小确幸中窥见古人的智慧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