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讲什么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最近,不少人纷纷提起了关于“天子守国门”的话题,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好奇,想要了解这句话的具体来源和含义。下面,我们就来逐步揭开这个谜团,看看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首先,“天子守国门”并非明朝的祖训。这是后来的网络用户根据一些历史背景进行加工而成的一句话。比如,“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也是网友杜撰的,并非朱元璋或其他帝王所说。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线索。记得1414年,朱棣在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班师回朝时,曾经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实际上就是上述四点原则的总结。但朱棣并没有直接用“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来表达这些理念。
2004年阎崇年的著作《正说清朝十二帝》中,也提到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这让人们开始怀疑,这句话是否真的源自明代?其实,在更早些时候,比如西汉时期,《礼记》就有类似的表述:“君王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这样的话语被后人不断引用、分析,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完整句子——“天子守国门”。
这样的句子,对于理解明朝的情况也是非常贴切且准确的,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强大的国家形象,同时也体现出当时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