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学家探究苏轼诗中西湖与西施巧妙联想的物品象征意义

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在世人印象中,在吴国灭亡之后,西施就追随自己当初的爱人,灭亡吴国的第一功臣范蠡携手归隐,泛舟五湖,过上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应该说,这种结局很美好,很浪漫。

当年范蠡受命在越国寻访美女,好送去吴国,迷惑吴王,最终发现了西施,他们双双坠入爱河。可是,他们为了越国的复国大计,将这段爱情搁置一旁。西施去了吴国,而范蠡继续为勾践效命。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加上一场战争后期,一切都结束了。虽然他们未能共享富贵,但也证明了一段不凡的情感。在前代,有很多人支持这种浪漫结局,其中最有名的是苏轼。

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既赞美了自然之物,也暗示了文化与自然之间完美融合。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讲述那个故事,而是通过其他诗句间接表达。这首《次韵代留别》中提到了他年一舸鸱夷去,以及侬家旧住的地方。而在《范蠡》中,又云:“谁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还有词《菩萨蛮》中的“莫便向姑苏”,以及《减字木兰花》的“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这些诗句表明他的想法,即认为最后的结果是追随着鸱夷而去,也就是说跟随着范蠡的一生。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历史记录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实际上,这个故事是由后来的人创造出来的一个传说,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当时,从会稽来的一个名叫苎萝村出生的女子被称为“艳阳”或“艳阳公主”,但她与我行天下的风流人物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关联。此外,她并不曾真正访问过现在所说的杭州(包括南宋以后的现代城市)。因此,与我们今天所知的这个传说完全不同。

那么,为何苏轼会将两个如此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呢?这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心境有关。他本人是个早慧又才华横溢的人,他少年成名,不久就考取科举进入仕途。但即便如此,他也遭遇了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五年的苦难经历。在那段时间里,他对权力和社会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厌恶,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命短暂、浮云变幻等哲理。在他晚年的时候,当再次回到政治舞台上的时候,他或许渴望找到一种更高层面的解脱方式,比如像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般功成身退,然后带着心爱之人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他会重复提及这个主题,因为它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些愿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