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学家探究贞观盛世背后的隋朝积累与李世民的治世之策
在我看来,“贞观之治”这个词汇,常常让我联想到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由李世民所创造的盛世。但其实,这个盛世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
当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仅有400万户,而到了隋炀帝时期,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890万户。可以说,在这期间,隋朝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据统计,到开皇九年时,已有1944万顷土地被开垦,大业中期则达到5585万顷。而到了唐太宗驾崩时,这一数字才勉强达到了380万户。国力之间的差距是如此巨大。
在那个时候,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包括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和广通仓等,每个都存储了百余万石粮食。在贞观十一年,当监察御史马周向唐太宗提出意见时,他指出:“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可见,即便在20多年后的唐朝,也依然能够感受到隋朝留下的遗产。
1969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一点。在洛阳的一个遗址——含嘉仓中,一座面积达45多千米平方的大型粮仓被发现,其中包含259个粮窖,还有一处竟然保留下了50万斤谷物。这一切都证明了隋朝的繁荣与强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以及战乱结束后的安宁生活,是造成“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科举制度和大运河工程,对后来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但这些也预示着“贞观之治”的可能出现。大运河虽然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隋朝灭亡,但它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远比它带来的直接损失要长久得多。
因此,从理论上讲,即使我们承认确实存在某种形式的“贞观之治”,那么这一切成就更多地归功于前任而非后任。而对于那些想要了解真相的人们来说,无论是谁再回来,都同样会享受那样的社会福利,因为所有人都是站在这样一个稀少的人口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