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罗马青年费米改变世界的历史篇章

在20世纪,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发展得非常快;很少有人能在几个领域都作出重要贡献。可是费米对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些甚至是开创性的成就,这在20世纪是少见的。

他的职业生涯中有几个关键事件需要特别提及:

“费米—狄拉克统计”理论

1926年初,费米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电子应服从的统计规律。这一统计规律也适用于服从不相容原理的其他粒子,如质子、中子,这对于理解物质的结构及其性质有很大的重要性。几个月以后,P.A.M.狄喇克独立地提出了相同的理论。因此后来称由费米和狄喇克所提出的处理服从不相容原理的全同粒子的统计方法为“费米-狄喇克统计”。

“托马斯-费米模型”的建立

1927年冬,费米根据费米-狄喇克统计原理建立了一个原子结构的模型理论。在这以前不到一年,英国的L.H.托马斯曾提出过相同的理论。但当时费 米并不知道托马斯 的工作,他们都是各自独立进行;因此后来这一原子结构 的模型理论被称为“托马斯- 费 尼 模型”。

“电弱统一理论”

为了解释β衰变过程中电子能量连续分布 的现象,W.泡利于1930年提出中微子假说(1933年正式发表)。当时泡利以为这一假说不会被人认真对待,一直没有公开发表。但 费 尼却认真接受了中微子假说,加上W.K.海森伯1932年的β衰变设想,在 1933 年 提 出 了 β 衰 变 理 论,并成功地解释了β衰变现象的一些特点。50年里,不断发展,最终演化成为电弱统一理论。

实验物理学中的成果丰硕,并获诺贝尔奖

在实验物理方面 费 尼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合作者们用慢中子的照射发现,对许多元素产生放射性的效率比用快中子的照射更有效。这对后来的核裂变链式反应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他的领导下,他和助手们于1942年12月2日建成了第一座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使它达到临界状态、产生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这一成就是 原 子 能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个人荣誉:

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其中包括两次诺贝尔奖。此外,他还因为其杰出的科学贡献而被授予美国国会金奖,还有他名字命名的一个化学元素——镄(ferium)。

个人影响:

由于反对把原子能用于战争目的,他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在那里继续他的粒子物理研究。一批有为之才的人慕名前来聚集于他的周围,其中如杨振宁、李政道等人,都成为未来科研界的大师。随着同步回旋加速器建成,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发现第一个核共振态,为粒子物理提供了一大突破。

1954年11月29日,由于肝癌病逝于芝加哥,从此结束了一段辉煌而又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科学上的巨大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改变世界可能性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正是在罗马青年 费 尼 手中的,以一种无形却强烈的情感传递给我们的每个角落,每个瞬间,每一次思考和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