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中国文明起源cctv6中国通史100集解密历史奥秘5
在中国文明的源起之地,近年来一系列考古发现如同星辰般璀璨,映照出中华文明的辉煌。从中原地区到长城南北、太湖流域、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及岭南,每一个发掘现场都揭示了距今五千年的中心聚落和超中心聚落的踪迹,这些遗址如同时间的密码,解锁了中华文明的奥秘。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邵望平第11——30页
作者回顾了学者们对《尚书·禹贡》成书年代的研究,并指出这些研究存在局限性。通过对中国史前原始文化的梳理,作者认为《禹贡》中的“九州”描述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区系,但这并不代表其记载准确无误。分析显示,《禹贡》的作者在地理知识上仅限于西周早期,即公元前2000年前的“中国”,远不及战国时期所达到的水平。
以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禹贡》的相关记载与实际情况相符,其具体而微的地理描述尤为精确。此外,“荆扬二州进贡象犀孔翠”、“豫兖二州盛产漆竹蚕桑”等内容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这可能说明《禅贤篇》是周汉寒冷期之前,即公元前2000年间中华两河流域人文地理记录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含有三个部分,《禅贤篇》的完整版本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学者修订补充后形成,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形态经过多次折腾才定型。
尧舜禺对苗蛮战争—我国国家形成过程史的探究石兴邦, 周星第9——27页
本文首先提出,在传说时代,中原地区尧、舜、禺三代父权制下的部酋先后对苗蛮诸部族进行战争,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苗蛮集团发展和当时南北部族对峙形势之后,作者认为三苗的地望与屈家岭文化分布基本吻合,可以认定屈家岭文化即属于苗蛮集团文化。随着时间推移,苗蛮集团逐渐走向社会解体,并形成强大的部落群体,如灌头、三苗等均为不同氏族部落名称。
中原地区华夏集团则在考古学上的文化背景主要体现在晋南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这一时期,因利害关系频繁发生部落兼并战争,最终导致中央之帝黄帝崛起。南北双方建立联盟,以管理日益增多的事务和军事需要为目的,同时维护统治秩序,也产生了最早常备军和刑法制度。此外,这场战争促使异族间杂居,大幅度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最终形成了华夏、中夷、大渊两大民族背景,为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大规模征服奠定基础。
从我国古史传说看原始氏族公社到奴隶制国家过渡刘毓璜84——94页
本文根据古史传说及其它考古资料,对我国原始氏族公社如何转变成为奴隶制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在安排传说世系次序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论述相结合,将太嗥氏视作第一大分工水平,大汶口文化则相当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前的水平,但还未出现阶级社会特征。大汶口文字意符文字,不足以证明进入阶级阶段,而不是将文字视作进入阶级标志之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最初创立者应是具有最后一个军事领导人身份同时拥有驾驭全民经济力量的人物—即商朝创始人商启,而非实行世袭制夏启;但此观点仍需进一步探讨确认。
炎帝和黄帝探论李绍连第97——102页
文章首先提出了炎、黄二帝作为历史人物并非神话,他们分别代表姜姓和姬姓两个不同的部落或部族,是农业革命后的祖先。但要深入了解他们,我们必须跳出单纯依赖文献记载,用人类学、民俗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本身就被神化的人物,其功绩应该看作集体劳动成果,而不是某个人的独力之举,因此称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是不为过的事实证明这一点,他们奠定了农业基础,使得中国历史稳步发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