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揭秘文明源流中国古代智慧与世界历史的交响篇章5

在中国文明的源起之地,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如同星辰般璀璨,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深邃。从中原到燕山南北、长城地区、太湖流域、山东半岛及四川盆地和岭南,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距今四五千年的遗址,如中心聚落、超中心聚落和古城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历史画卷。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回顾了对《尚书·禹贡》成书年代的研究,并指出这些研究存在局限性。通过对中国史前原始文化的梳理,作者认为,《禹贡》中的“九州”并非是公元前3000年时就已经形成的人文地理区系,而是记录了公元前2000年间的人文地理现状。以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为例,可以看到《禹贡》的记载与实际情况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这表明其知识水平仅限于西周早期之前,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

此外,考古学资料也证明荆扬二州进贡象犀孔翠,以及豫兖二州盛产漆竹蚕桑等事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实可信的情景。此类证据可能说明,“九州篇”是在周汉寒冷期之后,即公元前2000年间编写,这是一段关于中华两河流域人文地理发展过程的一份实录。而含有三个部分的《禹贡》则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学者修订补充后才成为现在这种形式。

试论尧舜禹对苗蛮战争—我国国家形成过程史的考察

尧舜禹时代,对苗蛮部族进行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由于三代父权制下部酋先后对苗蛮所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导致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融合,从而构成了中国三代文明民族背景。这一背景最终促使夏王朝诞生,为奴隶制国家奠定基础。

从我国古史传说看原始氏族公社到奴隶制国家过渡

本文结合古史传说和考古资料,对我国原始氏族公社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我国远古世系既有真实也有虚拟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大分工理论,与少嗥氏相当的大汶口文化遗物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社会性质处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前的水平,但还未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大汶口陶器文字虽然意符但不能作为进入阶级社会标志,因为文字不是现代化的一切 civilizations 的标识。在黄帝时代及龙山文化时期,只见个体经济冲击,不见早期国家迹象,因此无法简单将世袭制度视为早期国家创立标志。我国最初创建奴隶制国家的是拥有部落联盟最后军事力量及总经营者的力量的人物——禹,而非实施世袭制度者夏启。

炎帝和黄帝探论

文章首先指出炎、黄二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但要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必须改进传统方法,跨越从文献到文献旧框架,将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知识融入分析中。他们不仅仅是神话人物,更应该被视作那个时代代表人物或祖先,他们在中华民族农业文化基础上的奠定工作,使得历史稳步发展,因此称他们为祖先是不为过的事。但需注意的是,他们所代表祖先功绩更像是群体共创,而非个人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