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朝代顺序口诀守旧抱残历久弥新
抱残守缺的典故
刘歆,字子骏,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向之子,因其博学多才,被汉成帝召为黄门郎,并继承父亲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的职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父亲共同研究各种学术,尤其是对古文《春秋左氏传》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此期间,他与丞相史尹咸及翟方进等人一起校勘经籍,对《左传》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刘歆不仅精通了《左传》的义理,而且还提出要为《左传》等古籍建立专门的学官。
然而,当他将这一想法提给五经博士时,却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排斥。这让刘歆感到非常气愤,因为这些博士们并没有真正地探求知识,而是因为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私心,不愿意接受新的真理,因此选择了抱残守缺,即保留陈旧、残破的事物而不肯放弃。
在一封给太常管博士的公文中,刘歆痛切地指出了诸多问题。他认为,由于政府长期实行禁止私家藏书的法律,使得学术濒于灭绝,而国家在处理大事时往往缺乏明智,最终导致国家受损。此外,他也揭露了那些自称儒士却怀有私心的人,他们宁愿维持现状,不愿意追求真知灼见。
由于他的言辞过激,这些话很快就引起了一片争议。最终,尽管受到众儒诽谤,也得罪了一部分执政大臣,但正直且坚持己见的心态使他不得不请求皇帝赐予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地位,以避免更大的危险。在这个过程中,刘歆展现出一种对于知识和真理的一种执着追求,以及面对保守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