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精华揭秘乌合之众的故事
合众之体,乃是临时性的、缺乏凝聚力的一群人。如同一群暂时聚集的乌鸦,其初衷虽有欢乐,但终将会散去,不论善恶也难以产生深厚的联系。这一概念在古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管子》中的“乌合之众”便表达了这一观点,即使初见欣喜,亦将导致内心不和,甚至于即使彼此关系良好,也难以产生真正的亲密。
在《后汉书·耿弇传》中,我们可以找到更为生动的情景:“归发突骑以辟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这里描述的是西汉末年,当刘玄称帝而王莽被击败之后,一些英雄豪杰纷纷投奔他。在这期间,扶风茂陵人耿弇因其父耿况被杀害而与刘玄结盟。但随后邯郸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并得到了宗室成员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人的支持,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个时候孙仓和卫包劝说耿弇投靠王郎。然而耿弇听闻这个消息后大怒,他拿起剑说:“我绝不会容忍这样一个反贼存在!只要我能够到长安请求皇上调遣渔阳、上谷地区的士兵,以及太原、代郡出兵,我只需几十天,就能轻易地击败那些‘乌合之众’,就像摧毁枯萎树木一样容易。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局势?谁若不识大义而去跟从这些反叛者,那么他们必定会遭遇灭族或身死!”
"乌合之众"作为一种贬义词,用来形容没有组织纪律性的一群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它总是在强调团结协作对于成功至关重要,而单纯依赖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保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