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的学子茕茕孑立与论语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融合的历史故事
茕茕孑立:孤独的影子,形影相随的悲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孤单无依,无亲无故,甚至连自己的身影都无法与之慰藉。
出处:李密的《陈情表》中有著名的一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里的“茕茕孑立”就表现出了他深深的人生孤寂和对亲人的渴望。
唐代柳宗元在给许京兆孟容的一封信中,也用了这个成语:“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这不仅描绘了一个人的绝望,还透露出当时社会中的冷漠和荒凉。
发音:qióng qióng jiélì
故事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他统一了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其统治。他提倡“孝治天下”,鼓励人们尊敬父母、敬老爱幼、抚恤孤寡。这背后是为了稳定民心,让人们从根本上感到安全和归属感,从而巩固他的政权。
李密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忠诚于西蜀,对新朝抱有疑虑,不愿意投靠新的统治者。但是他也面临着选择困难——如果不去做官,就可能会遭到逮捕或杀害;如果去做官,就要放弃对故国的怀念,这对于一个有着深厚家国情感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最终,他写了一篇《陈情表》,向司马炎说明自己的情况,并请求能够先尽孝再尽忠。在这个过程中,“茕茕孑立”的含义更加凸显,它不仅反映了个人悲惨的情景,更是对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孤独与挣扎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