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高悬茕茕孑立的历史足迹
茕茕孑立:孤独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茕茕孑立”这个成语,不仅形容着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孤独无依,更隐含着对人性深处关怀和孝道的赞颂。它源自晋代文学家李密的一篇名为《陈情表》的作品,这份文书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求情的一封信。
李密生于乱世,早年丧父,其母又改嫁,他只能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在西蜀时期,他曾任尚书郎,但他对故国怀有深厚的情感,不愿意出仕于外。司马炎闻听后,对他的才华和忠心印象深刻,便多次邀请他入朝为官,但李密始终推辞不从。
面对地方官员的逼迫和司马炎的责难,李密感到前路坎坷。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陈情表》,以“以孝治天下”为主题,将自己幼时的孤苦与祖母养育之恩,以及未来的报效国家与尽孝道之间的心理矛盾,都娓娓道来: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至于成立。”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这份真挚的情感触动了司马炎的心,让他体会到了作为统治者应如何平衡个人忠诚与民间义务。最终,在考虑到笼络人才、维护民心、以及尊重人的私生活需求之后,司马炎决定允许李密先照顾老祖母,再行出仕。
此事传说久远,如同一盏灯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好个体责任与集体要求之间微妙关系的问题解答。而“茕茕孑立”,不仅成为了一句形容人的词汇,也成为了探讨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