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长城脊梁上的孤影茕茕孑立的故事

茕茕孑立:孤独成语解析,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茕茕指孤独的样子,孑指孤单。成语由“形影相吊”演变而来,形容人的孤寂和悲凉。

出处:晋代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此句描绘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缺乏支持与关怀,在家中也没有子女撑持,只有自己的身影为伴,是一种极度的孤独与凄凉。

唐代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孑立,未有子息」,同样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绝望与不幸,没有家庭,没有子女,也没有人可以依靠。

发音:qióng qióng jiélì

成语故事:

在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广揽贤能,即笼络并利用各地的遗老故臣。此时,一位名叫李密的人因其忠诚和才华而引起了司马炎的重视。然而,这位西蜀故臣却因为对故国的深厚感情,不愿意离开故土出仕于朝廷。

面对司马炎的一再邀请和压力,以及地方官员严厉警告,如果再推辞将会受到惩罚或甚至被杀头的情况下,李密最终决定写下了《陈情表》,向司马炎说明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长大的苦难经历,并表达了自己孝顺祖母的心理纠结。他请求先尽孝道,再去尽忠于国家。在这篇文章中,“茕茕孑立”用以比喻李密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但最终得到祖母刘氏抚养长大,而现在祖母年迈体弱,他又要背负起国家责任,这种情感上的冲突让人感慨万千。

最后,由于这份真挚的情感表现,使得司马炎被动摇,最终决定放宽条件,让李密先照顾好他的祖母,然后再考虑其政治生涯。这段历史中的“ 茕茕孑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一个深刻反思,更是对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和牺牲精神的一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