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孤独的学子初中历史资料文件中的茕茕孑立故事

茕茕孑立:孤独成语解析,表达一个人极度的孤单无依感。茕茕形容孤独的样子,孑指孤单,无依无靠。形吊则形容人的身影在空旷中相互慰问,有一种深刻的孤寂感。

出处: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里描绘了一个人的境遇,即虽然拥有远方亲人,但身边却找不到一位可以依靠的子女或是五尺之内的人类温暖。

唐代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中的用法也是相同:“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这里说明了当时社会上许多人都处于这样的状况,没有子女,也没有伴侣,只能自己一人度过生活,这种情况下更加显得“茕茕孑立”。

发音:qióng qióng jiélì

成语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一统中国后,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笼络西蜀东吴遗老故臣,以确保他们不为他用也不让他害。这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伦理政策——以孝治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名叫李密的人引起了司马炎的大力关注。他生父早逝,由祖母抚养长大,在西蜀担任尚书郎。但李密对故国忠诚,不愿意接受晋朝官职,所以拒绝了多次提拔机会,最终写下《陈情表》,向司马炎诉说自己的苦衷和对祖母的孝顺心声,并请求先尽孝再尽忠。

最终司马炎被动摇,他派仆人侍奉李密祖母,并允许其等待祖母去世后再入仕途,这样既满足了他对国家忠诚的心愿,又解决了他的家庭责任问题。在这个故事里,“茕茕孑立”反映的是个体在社会大潮中所面临的选择困境,以及个人责任与义务之间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