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学者对其所指年代分歧很大。中国学者以晚清为始,1949年建立为终。及美国学者以晚明为始,1912年中华建立为终,且云近代与现代紧密相关。
中国学者的观点
近代的定义
“近代”一词,古已有之,表示“过去不远之时代”,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汉过》中有“历览前载,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剧汉末也。”但现在所使用的“近代”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指介于现代与古代之间的时期。以西洋历史的发展来说,大约是以东罗马帝国灭亡作为近始,同一时期西欧先后有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而后伴随平等外交建立、主权国家观念形成、民族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发展等情况来作为定义近代的标准。
“近代史”的概念从西方世界传入中国,其分期问题就一直存在,直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基本确立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成立的分期方法。
上限
清末,“近代史”(当时也称“近世史”)的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当时一般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到所在时期并仍在发展的历史阶段,即未区分“近代史”与“现代史”,因此早期并不存在“近代史”下限的问题。如:梁启超将“乾隆末年至今”称为“近世史”;孟世杰在所着《中国最近世史》中将“近世史”的开端定于道光时期。
之后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义比较多样。有以欧洲近代起始为中国近代起始的,如郑鹤声认为“无论中西”,近代始于新航路发现;有从中欧交流为依据的,如郭廷以将开端放在16世纪初的葡人东来,吕思勉将其放于明代中叶的欧人东来,萧一山、李守孔、李方晨等将其放于明清之际的西人东来来源请求];如钱穆的《中国历代得失》认为中国近代的开端定于明代,同时也是世界近代的起始。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过于强调欧洲人的影响,当依据中国内部的变化划分,如孔复礼以1864年太平天国的灭亡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自欧洲近代史在明末开端到鸦片战争,虽然欧洲的近代进程对中国有所影响,但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限定在清末。蒋廷黻与罗家伦等将开端定于鸦片战争,就是考虑到鸦片战争后欧洲的历史进程开始较为显着的影响中国。
1930年代、1940年代,由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更多的学者开始反思百年国耻,并将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
张鸣认为:“我们一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这种划法今天已经受到了挑战,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划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至少可以划到明朝中叶。他们的理由是,毕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和世界发生联系了,西方的传士已经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划到那儿呢?这其实是西方的划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因此我们所指的西方现代世界的起点肯定不是1840年。……以前中国内地教科书里讲,瓦特看着烧水的壶盖儿被蒸汽顶起来,然后他就发明了蒸汽机。其实现在看看科技史就可以知道,蒸汽机不是像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神奇故事讲的,坐在苹果树下冥思苦想,突然苹果‘砰’的一下砸脑袋上了,然后他就得出伟大发现了。其实这些发明或发现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越早的、越是划时代的发明,它孕育的时间可能就越长,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或是蛮荒时代,所以那个时候的发明跟现在的相比,分量上是不一样的。”
下限
在中国近代史的早期研究中,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观念不做区分,可以认为下限为“至今”。
1947年,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在华北新华书店出版,该书中将旧主义时期和新主义时期都划作近代中国的历史时期,为近代史研究提出“四段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乃第一阶段,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为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第三阶段,辛亥和五四运动为第四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矛盾,以反封建矛盾为主;第二阶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矛盾,而反帝矛盾突出;第三阶段以反帝为主要矛盾;第四阶段以反封建为主矛盾。
胡绳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着有《帝国主义与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后一本书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影响深远,一版再版。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195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此的大讨论。文中将“中国近代史”限定在1840年到1919年之间,在讨论中得到了当时多数学者的认可。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也即将旧主义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这一观点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主义的重要性,可被视为当时官方及主流的观点。胡绳始终坚持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时所使用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他在表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时所提出之一系重要论断。但当时也有其他观点,如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即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史学界曾长期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与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学科,这体现在了教学、研究及着书等方面。
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主张以“社会性质”界分历史时期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主张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并逐步成为官方及主流的观点。
1997年,胡绳提出将此前的分立的“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现代史”合并研究,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
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读本出版,该书以1949年为下限。
经过多年讨论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于1990年代,确定将中国近代史定为开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成立这一范围:从中国社会形态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的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部分学者持其他观点,如在《》一书认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是1911年辛亥。
历史大事记
战争
1840年至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胜利,签订江宁条约,大清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圆并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最终以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结束。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英法胜利,大清与四国: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与三国:英、法、俄签订北京续增条约。赔款800万两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司南端给英国、赔款800万两给法国。
1856年至1872年云南回变,被清军。
1862年至1873年同治回乱,最终大清政府平定叛乱。
1883年至1885年清法战争,法国战术性胜利,签订清法新约,大清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1894年至1895年清日战争,日本胜利,签订马关新约,大清赔款2亿两白银并永久割让辽东半岛、、澎湖给日本。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八国联军胜利,签订《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的最后协定》,大清付各国赔偿金四亿五千万两银(庚子赔款)
1911年至1912年辛亥爆发,武昌起义中同盟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次年清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中华正式成立。
1913年至1916年二次失利后,大袁世凯废除共和,改元称帝建立中华帝国,护国战争爆发,洪宪帝制覆亡。
1917年至1924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南北对立继而引发之役,各地军阀混战时期开始。
1925年至1928年孙中山病逝,东江战役后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军展开北伐,北洋政府瓦解,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国统一。
1927年至1937年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蒋中正于中原大战中胜利,取得国家最高领导权,阎、冯等相继下野,结束长达十多年的军阀混战时期。日军乘张学良于中原大战中率军入关援蒋,发动“九一八”及“一二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全境。
1937年至1945年因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国共两党停战。八年的中华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最终中华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至1950年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与控制中国及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建立;中华政府退往地区,双方对领土均有主张,双方相隔海峡呈分立分治的局面。
天灾人祸
1850年西昌地震(四川省西昌的一场7.5级地震,压毙20,652人)
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总计伤亡人数无定论,各种统计从1000万至7000万人失踪,移民,死亡或受伤)
1862年至1873年同治陕甘回乱(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回民,期间陕甘地区回汉族群之间存在大量残酷地行为,据统计,陕甘两省共损失人口总数2000万人)
1864年湘军南京屠城(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开始纵火杀掠,平民,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是为湘军版的“”)
1875年至1878年丁戊奇荒(特大旱灾饥荒,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直隶、山东,尤以山西最严重,太原府100万人死95万。总死亡数计950万-2000万不等)
1879年武都地震(甘肃省武都城(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发生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破坏,导致大约22000人死亡。
1887年黄河决口(河南省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1894年旅顺大(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和,超过二万人遇害)
1895年至1896年乙未河湟事变(青海省、甘肃省穆斯林民族发动反清起义,结果被忠于清朝政府的穆斯林击溃,大约100,000人在此乱中死亡)
1900年太原教案(义和团针对徒和传教士的事件。中国内地会的刊物记载说,在山西省北部共有15,000到20,000名本地信徒被杀害)
1910-1911年东北鼠疫(清朝的一场鼠疫,波及69个县,共死亡6万余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甘肃省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一场8.5级地震,约有234,117到273,400人死亡)
1922年汕头台风(汕头市出现强烈台风,造成6万到10万人死亡)
1927年古浪大地震(甘肃省古浪县的一场7.6级强烈地震,死亡4万余人)
1928年十八年年馑(这场灾荒导致了中国陕西、河南、甘肃多达数百万人丧生。十七年(1928年),甘肃歉收。十八年年初的干旱加上年末的暴雪,导致十八年颗粒无收。十九年(1930年)夏季,飞蝗蔽日,把田地里的禾苗全部吃光。二十年(1931年),霍乱把幸存者也传染至死。陕西省人口锐减三分之一)
1931年江淮水灾(中国的几条主要河流如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都发生非常巨大的洪水,官方报告死亡人数估计200万人)
1937年(日军占领中华首都南京,对当地军民展开长达六周的大,超过30万人被杀害)
1942年河南饥荒(河南省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这一年总共造成了360万老百姓饿死)
1943年厂窖惨案(侵华日军在湖南省洞庭湖区的南县厂窖镇了三万余中国平民百姓,当地妇女两千多人)
及美国学者的观点
吴大猷:这一次学术会议(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研究的对象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其时限从鸦片战争上溯至清初明末,约有两百多年。这个时期的中国,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上在衍化更新,另一方面也已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但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仍多。
李云汉:上古、中古与近代的分际甚为明显,近代与现代的时空背景则相连贯,精神与内涵亦相密接。本书初版(《中国近现代史》)叙事自满清建国至70年代。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的起点……本书采取1911年的说法:其一,在上,辛亥扫除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袭的观念。另一方面,辛亥使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了现代的民族国家。
史景迁:我的叙事起自1600年,因为我认为唯有从这个时间点启始,才能认清中国当前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可以诉诸哪些知识、经济与情感上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借由把这一故事命名为《追寻》,我个人衷心盼望能够彰显以下几点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