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与中国阉割史
周星驰执导兼监制的贺岁片《美人鱼》自年初一上映后票房强劲,仅用12天就冲破24。4亿,登顶中国票房冠军,也在网络上引发了新一讨论。 有网友更是提到电影里一个细思恐极的细节:郑和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卒于宣德八年1433年,而郑成功生于1624年,卒于1662年。所以,按照年份推算,六百年前与老人鱼相恋的应该是郑和,不是郑成功,而历史上的郑和是太监…… 这是不是就暗示了刘轩和人鱼珊珊之间也是精神恋爱呢?想来也是,一个大男人还贴个假胡子,到底是要掩饰什么呢?难怪不少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总有一种想要骟了邓超这小公举的冲动…… 接下来,我就讲讲骟。 骟,又称“割骟”,意指阉割,即割去牲畜的或卵巢,在旧时江湖行帮中属“搓捻行”,这一行有两件有特色的标志:一件是用马尾做成的红巾缨,用来招揽生意的幌子;一件是一只葫芦状的皮荷包,内装桃形的割骟刀。他们供奉汉末名医华佗为行业祖师。 “骟”这个字最开始主要用在牲畜身上,但后来也渐渐适用于人。而与“骟”可以一较高下的还有“劁”,“劁猪”这种技术与“骟牲口”一样霸道,公母通吃,据说在东汉就有了。 既然说到“骟”这个有点重口味的汉字,那么小搜哥就来跟小伙伴谈谈如何文雅地讨论“阉割”这件事。 “阉割”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不同于“骟牲口”是为了让家畜的肉质更加肥美,“骟人”自古以来则一直是作为一种残忍的刑罚存在。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墨(刺字)、劓(割鼻)、剕(断足)、宫(去势)、大辟(斩首)的五刑制度。其中宫刑又称去势。 所以“去势”也是“阉割”的一种文雅说法,即割去牲畜的或卵巢。后来也用来意指对人类以外来方式除去生殖系统或使其丧失功能。 据《周礼》秋官司刑注,“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其目的就是让所惩处的人丧失性功能。 宫刑是残酷性极大的一种肉刑,人们普遍认为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之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便说: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可以说,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一种侮辱性惩罚。 中国最早的去势,据考证发生在商朝,甲骨文中已出现“凸刀”字,其形状为用刀去势,《甲骨文合集》记载:“庚辰卜,王,朕(凸刀)羌,不死。”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做法;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中的寺人就是侍御帝王及其后宫的太监,整个《周礼》共记载阉人51。《诗经·小雅》中的孟子,是中国宦官的最早记录(此孟子非彼孟子噢)。 “寺”字为“士”与“寸”二字构成。这里的“士”,并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寸”也是象形字,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而“士”与“寸”合在一起,便是用刀割去男性生殖器了。文字君不禁感叹,中国汉字的水真是深啊! 而周朝以后,关于阉人的称呼则逐渐多元化,公公、内侍、太监以及宦官等。 这些称呼都是各朝各代阉人的官名,由于阉人一般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朝内也算得上一个官职,甚至一些朝代还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明朝时期,由宦官把持的东厂甚至可以与锦衣卫相抗衡。 而中国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秦汉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也不是吕太后赵姬的男宠嫪毐,而是齐桓公的竖刁! 竖刁可谓是宦官界的一朵奇葩,他本来只是齐桓公的幸童,但是为了拍齐桓公的马屁,不息自宫成为宦官。齐桓公因此非常怜爱,不听管仲遗言,听信奸臣。到后来,齐桓公病危时,竖刁作乱,不给桓公饭菜。齐桓公得知后用衣袖蒙脸,活活饿死。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也跟文字君一样好奇,除了为拍马屁自宫的,在古代到底犯了什么事才会被处以宫刑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大多数是因为“”二字。《伏生书》上说:“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而《白虎通义》亦说:“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也就是说宫刑是对男女之间的惩罚。所以在古代,阉割也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六根不全”则清净。 文字君不禁感慨幸亏我的好基友小搜哥(搜狗输入法微信小编)生长在和谐年代,才能保住命根(这个不算出卖是关心)。真是幸运!也为历史上那么多身心受残的人难过,毕竟身随心动,心里的龌龊想法才是的根源。 愿每棵树都能自由成长,每个小动物都能自由恋爱,天下无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