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诸葛亮篡权背后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人物故事

在同一年的冬天,蜀汉的第二次北伐开始,但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打魏国的武都、阴平。魏的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兵建威,最终取得了胜利,并被授予丞相职位。

然而,这些北伐行动中,李严等人并未参与,他们对此可能有所不满。在这期间,李严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孟达,并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等语句招降他。这表明李严一直珍视自己作为托孤重臣的地位,也时刻以此为己任。但是,他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没有得到参与机会,这必然让他感到不满,因此他通过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对诸葛亮排挤他的反击。

一次,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劝君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看似是在嘲讽或者试图把诸葛亮置于众矢之中的姿态,但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表示不满和抗议。无论如何,诸葛亮清楚李严这一举动并非出自善意,因此拒绝了他的建议:“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我已位极人臣,不愿再涉权谋。”

尽管如此,在后来的事件中,李严仍旧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局面。他曾经提到过司马懿等人的名义来向诸葛亮索取待遇,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借口,用以逼迫 诸 葃 量接受自己的条件,即要像他一样拥有开府辟召的权力。不过,由于曹魏势力的压力和两人的共同目标——维持蜀汉政权生存——最终他们达成了妥协:李严去了汉中,而刘备死后首次与其共事,看起来似乎二人就此握手言和。

然而,在第四次北伐中,由于暴雨导致粮运困难,当时正处于紧张状态的情况下,被认为是一个错误,因为这样做会使得整个计划受到破坏。而且,这个决定还被用作证明刘备主政时期多么注重安全防御,对外交往谨慎周密,有着深远意义。此外,这场突如其来的撤退也加剧了内部分歧,让人们质疑是否应该继续进行战争或寻找新的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