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诸葛亮背后的权谋揭秘如何处理刘备托孤的李严问题

在同一年的冬天,蜀汉的第二次北伐开始,但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打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的雍州刺史郭淮带兵迎战,诸葛亮出发建威,最终取得了二郡之地。这时,后主刘禅任命诸葛亮复职为丞相。但在这几次北伐中,没有出现李严等东州和益州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李严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曹魏的上庸守将孟达。在一次信件中,他用这样的语言来招降孟达:“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一直对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这一地位保持着记忆,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责任感。但是,在前后的三次北伐中,每一次重大行动,都没有让他参与,这一定让他感到十分不满,因此除了发出表示不满的信号外,还通过另一种方式展开了对诸葛亮排挤他的反击。

他在一次给诸葛亮的信中“劝光受九锡”,这就像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但是也很难说清楚他是想把诸葛亮摆上众矢之地还是嘲讽。他怎么样都不可能有好心,因此明确表示不会上这个当:“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 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不过,这话却有点前后矛盾。在回绝了一种或多或少含有居心的人建议之后,在结尾时又偏偏来上了一句“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句话,与之前表现的心满意足态度产生了矛盾。这句话出自于一个被说成谨慎谦恭风格的人口,与他的个人性格和思想真实写照。他虽然拒绝了李严的建议,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他自傲乃至漠视刘禅的情况。陈寿对他的评语,有几句是相当中肯的: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使身无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三国志·蜀书·诸 葛建传》

这些话,一说出了诸葛亮生平抱负,是“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二说出了他的评价,对自己的形象做出了描述,从而表现出他对于自己生涯抱负的一种高远理想,以及对于国家安危的一种深刻认识。而实际上的结果就是围绕着这几句话展开。

建兴八年(230年),魏的大将军曹真三路攻蜀,诸葛亮拒之,然后准备第二年的第四次北伐。这回,他再次要求李严率军去汉中受节度。然而,在随后的表章里,对李严当时反应写道:“去岁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因此,当时候发生的事情,就显得非常戏剧性: 李严指责司马懿等开府辟召,以此作为借口向詹事逼利,而不是随便拿来就用的借口。他对詹事开府辟召这一事件一直耿耿于怀,此刻看似随便举出的例子,其实正是在表达他要得到同样的待遇,也就是要和詹事一样,可以开府选拔官吏。而詹事当然是不可能同意也不愿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同时明白面对强大的曹魏势力长期僵持下去,不利于是做出了妥协,把江州一带保留给了李严;同时接受詹事担任中的职务,并改名为丰,将名字由尉迟改为丰,即行到了汉中的地方。

但是,由于历史资料不足,我们不能确定所有事情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不过,从逻辑角度看,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种低级错误实在太不可思议,因为这是一个拥有大量经验和能力的人物犯下的错误,只因为暴雨导致粮运困难,就先让参军狐忠、督军成籓等人去前线以朝廷名义召回詹事撤军,然后表奏皇帝,说詹斯撤退是为了誘敌作战,而当听闻到伊斯坦堡已经开始撤退时,却假装吃惊地说“粮食充足何以便归”!这种互相矗立漏洞前后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最后辞穷情竭首谢罪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