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诸葛亮背后的阴谋揭秘如何在中国历史的朝代交替中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在那寒冷的冬季,蜀汉第二次北伐开始,但由于粮食短缺,再次未能取得胜利。建兴七年(229),第三次北伐展开,诸葛亮派大将陈式进攻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抵抗,诸葛亮亲自出征,并在建威之战中击败了郭淮,夺取了二郡。这时,他被任命为丞相,但李严等人依旧不见踪影,他们对此肯定有所不满。

李严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曹魏的上庸守将孟达。在一封信中,他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来招降孟达,从而表明他一直珍视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的地位。但是,在蜀汉前后三次北伐中,没有让他参与,这必然让他感到不满,因此他通过发表表示不满的信号或其他方式反击。

一次,他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就像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但又难以确定他的真正意图。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看,都清楚李严这一举动并非无心。因此,当诸葛亮拒绝这一建议时,他表现出了自己的清醒认识:“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我位极人臣,一生享福,如今讨贼未效,而我知己未答,还坐享齐、晋之宠籍,我非其义也。如果能灭掉魏国,将军杀死叡公,然后皇帝回故居,与子弟一起升迁,那便是我愿意接受十个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更何况九种邪恶。”

然而,这番话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他说自己已经很满足于目前的人臣地位;另一方面,却提到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国家的侯爵,就会非常高兴。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而且,这番话与他的谦虚谨慎形象也不符,是不是真实地流露出了他的傲慢态度?

陈寿评价他说:“素志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这几句,说出了他的宏伟抱负以及对自身重要性的自觉意识。不过,无论如何,对于维持蜀汉政权生存的问题上,他们是完全同意的一致。

建兴八年(230),曹真从三路攻打蜀汉,被拒止后准备再次北伐。这一次,他要求李严带领军队前往汉中受命,而当时列举李严罪状时,对他的反应是这样的:“去年臣欲西征,用意平主督江州。”这是因为知道平常情绪下的刘备和司马懿他们不会轻易开府辟召,所以才这样做,以此作为借口来逼迫诸葛亮给予更多好处。然而,这正是在试图用这种借口来迫使诸葛亮提供更多好处,并不是随便拿出来的话语,而且也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于自己应该得到同等待遇的心理期待。

当然,此刻李严所说的这个例子,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用以逼迫诸 葛建立起一种共同面对外部压力的情感基础。但实际上,它仅仅是一种掩饰,因为他们两人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排斥,但对于保全蜀汉政权生存却是绝对共识。此刻,在面临强大的曹魏势力的压力下,他们必须合作,而不是继续僵持下去。

所以,最终经过一番折腾之后,“表平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事”,继续把江州一带留给了李严;而相应地,对于自己的妥协措施,即担任中都护署府事,并改名为“平”。按当时解释,“平”字含义大致为行事有序、平定乱事,这符合当时的情况。

最后,在建兴九年(231)春,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粮运困难,使得第四次北伐不得不撤退。当撤军消息传到 李严那里,他假装吃惊地说“粮饶足何以便归”,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解除自己的责任,同时显露出过往某些行为上的失误。而最终结果就是被贬为了普通百姓。在与 诸 董 的权力斗争 中失败标志着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威胁到荆楚集团的地位,而 诗 丈 也找不到一个足够分量和自己分庭抗礼的人物,从而巩固了他的地位。在整个 蜀 汉 政 府 中,即使包括皇帝在内,也只有 他 拥有最强实力的第一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