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恐怖历史中的明孝宗屈指可数的慈悲皇帝图
在漫长的明朝历史中,真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寥寥可数。自从秦朝至清朝,帝制统治下的大多数君主都无法获得人们的赞誉。原因之一是这些君主通常是在宫廷深处成长,没有经历过世外磨难,因此耳边只听到阿谀奉承的声音,他们养成了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
然而,有些例外。在这方面,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留下了宝贵见解。他认为,只有少数几位皇帝能够打破这一模式,比如明孝宗朱祐樘。他认为孝宗是一位恭俭仁明、勤于治理之人,他身边有一批高风亮节的大臣,这些大臣敢于直言极谏。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广纳方正之士,不容忍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和太监干预政务。他的早朝除了正式早朝,还增设午朝,对内阁和六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
孝宗的一生与其品质紧密相关。在当太子时,他受到了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影响,并通过阅读经史书籍培养出“仁孝恭俭”的品格。一即位后,他依然不懈地学习《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对任何疑问都会请教儒臣法吏。因此,被人们尊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最严格的皇帝之一。
他的登基后立即开始拨乱反正,将佞幸之臣罢黜,对内阁和六部进行了重大的人事变动。首先是万安这个大学士,他被揭露在奏折中推荐房中术秘方给皇帝,从而被革职。此举引起言官们上疏要求更改,更换万安。而尹直也因同样原因遭到罢官。
接着,又有另一个大学士刘吉,因为面谀迎合言官而获保全,但最终因屡次触犯规则被革职。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清除宦官势力,为德高望重的大臣提供机会。其中,最著名的是司礼监太监怀恩,以及王恕两位人物,他们都是勇于直言且受到尊敬的人物。
怀恩曾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贬出京城,但他却因为忠诚而得到恢复原职,并继续影响着政治局势。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两京十二部,只有王恕。”此情此景,让那些佞幸之臣皆侧目相视,而皇帝也对王恕感到厌烦,以致赐予他太子少保身份让其退休。
尽管如此,王恕并未就此停步,在南京任巡抚侍郎期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传》所述:“以好直言终不得立。”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声名愈发显赫,当文华殿重新开放后,许多人推荐他担任吏部尚书。此前,一般情况下,大臣不能直接会见皇帝,所以政治决策往往很快就定下来。但由于王恕坚持请求召见,便能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并由皇帝详细询问作出裁决,从而改变了整个政治体系,使得更多人才能够参与讨论国家大计。
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丘浚,此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教育成才,无钱借阅古籍,却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工作。在军事需要时,他撰写奏章献给内阁大学士李贤,被采纳并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他还著作了一本关于《大学衍义》的补充文章,其中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具体策略,并且因为这本书获得了最高荣誉,即使已经七十一岁仍旧参与机务工作,为文渊阁编撰《宪宗实录》,开创了尚书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虽然也有弱点,如议论激昂,但总体来说,是个忠厚待人、爱好学习的人物。但遗憾的是,与另一位信任者王恕之间产生嫌隙,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紧张甚至公开争执,最终导致二人之间存在误解与猜疑,而丘浚去世后,也有人批评他的某些行为带有一定的偏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