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你知道虚位以待的典故吗

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信陵君和侯嬴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历史,了解它是如何演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词汇。

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以其仁爱、谦逊著称,对门客都非常礼貌。在那时,有一个名叫侯嬴的七十岁老人,他负责守护大梁城门。信陵君听闻此事,便派人带着大量财宝去聘请他。但侯嬴并没有接受,这让信陵君感到遗憾。

为了表彰侯嬴的贤行,信陵君亲自驾车前往迎接,并留下最好的位置给他。然而,在途中,侯嬴突然提出要探访一个屠夫朋友朱亥。这次探访实际上是一种拖延时间的手法,以观察信陵君的反应,但信陵君依旧保持了宽容和善意。

一年后,秦军围攻赵国,而魏国派出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援。不过,由于秦王威胁魏王,让晋鄙的大军在路上停留,不再继续前进。面对这种情况,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命令晋鄙发兵,但都被拒绝。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侯嬴向信陵君提出了一个主意:偷取魏王的兵符,以假传命令来要求晋鄙出兵。此外,还有另一项计划,即让宠妃如姬偷取这些兵符。得到兵符后,信陵君准备即刻行动,但侯嬴又建议带上他的朋友朱亥,以防万一。

随后,一场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当朱亥从袖子里拿出四十斤重的大铁锥,用力击打晋鄙,最终导致晋鄙死亡。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没有人会怀疑这是真正的情报,因为所有的事都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执行。这场奇袭成功地筛选出了八万精锐士兵,最终打败了秦军,将赵国解救出来。

至此,“虚位以待”这一成语便诞生,它意味着期待贤才,就像当年留下空位等候那些未来的英雄们一样。在不同的文本中,如欧阳修《乞定两制员数札子》和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我们可以找到“虚位以待”的用法,它强调的是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等待合适的人选出现。一旦机会到来,就会迅速采取行动。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也只是“虚位以待”,而不是盲目任由任何人占据重要职务。

通过这篇文章,你应该对“虚位以待”这一成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它背后的丰富历史故事。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样的历史知识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