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历史资料的物质形态
箭在弦上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有一个关于“箭在弦上”的典故,这个典故源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那个时代,全国分裂成许多小朝廷和军阀割据,每个军阀都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袁绍手下的文书工作的大才子陈琳。在那个时候,另一个强大的军阀曹操正在迅速崛起,他对袁绍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为了打败曹操,袁绍命令陈琳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
陈琳遵命开始创作,他以生动精彩的笔触描绘了曹操的一系列罪行,并且连续骂了曹操祖宗三代。这篇檄文不仅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也充满了紧张感,让人感觉事情已经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
当这篇檄文送达到许都(曹操所在地),正值曹操头痛病发,不料他却因为这份檄文而感到毛骨悚然,一身冷汗,更令他的头痛加剧。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文章中的才华所折服,没有直接杀害陈琳,而是赦免了他,并让他担任从事官职。
后来,当冀州城破,陈琳又再次被捕见面与曹操相遇,遭到了质问:“你曾为本初(袁绍)作过这样的檄文,但罪状我可以原谅;为什么还要辱及我的祖宗?”对于这一问题,勇敢无畏的陈琳回答说:“箭在弓上,不射则已;一旦搭上,就不能不发。”他的勇气和坦诚赢得了曹操作客态度,最终没有对他施以重罚。
今天,我们提到“箭在弦上”,就是用来比喻形势紧迫,一触即发或话语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刻。而这个传统成语背后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位文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历史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