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的中国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学习要点回顾
箭在弦上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的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争霸夺权。河北的袁绍手下有一个文才兼备的大臣叫陈琳。当时曹操的势力迅速扩张,对袁绍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袁绍决定发动讨伐。
有一天,袁绍命令陈琳写一篇檄文来声讨曹操。陈琳遵命,便写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指出了曹操个人的过错,还连累了他的祖宗三代进行辱骂。
当时曹操正在许都遭受头痛病苦,这时候,他看到了那份檄文,由于文章生动精彩,他竟然因为兴奋而忘记了自己的疼痛。虽然他对陈琳在文件中公然侮辱自己和祖先感到愤怒,但他也深刻赞赏陈琳的才华,并对他因忠诚于 袁绍而不得不这样做感到遗憾。
后来,当曹操战胜了 袁绍, 陈琳投降了 曹操。一次, 曹操问 陈琳:“你以前写那个声讨我的檄文,只是骂我一个人就够了,为何还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 陈琳回答说:“当时我是在您手下的人,我必须遵从您的命令,所以只好把事情做到底。这就像箭已经搭在弓上了,一旦拉开弓string,就不能不射出一样,没有办法的事。”
由于理解这一点, 曹操没有惩罚 陈琳,从此以后再也不提起这件事。这个成语“箭在弦上”后来被用来比喻形势紧迫,有事情即将发生或者话已至不得不说的程度,也常常用以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
因此,“箭在弦上”的含义是事情已经到了无法回避或推迟的时候,无论如何都必须采取行动。而且它源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即当年由李善注引述自《魏志》中的描述:陳瑾谢罪曰:“矢(箭)在弦(之)上;不可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