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巫术的探究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与改造能力有限,对于那些无法解释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于是,人们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大自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巫术”或“法术”。

巫术源远流长,最晚可追溯到八万年前左右的尼安德特人时期,他们已经开始进行灵魂意识及信仰上的巫术活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巫术源于人类宗教意识,而马克斯·韦伯则认为它起源于无文字时代前的前泛灵信仰。

随着时间推移,猎杀女巫成为一种盛行现象。在12世纪至16世纪期间,当时教会传入欧洲并成为主流宗教,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巫术害怕导致大量女性被指控为女巫,并遭到了审判甚至处决。

英国人类学者弗雷泽将这种原始信仰分类为交感巫术和模拟巫术。他提出了分出去部分仍然能够继续得到相互感应(顺势)以及模拟某物或状态(化兽)的两种不同的魔法方式。

为了抵御这些魔法攻击,一些文化中发展出了反抗魔法的手段,比如使用护身符或在魔法阵内画圈等防御措施。而蛊道魔法,则是通过昆虫施法的一种特殊方法,以泰国为例,这样的蛊毒施法非常普遍。

古代民族相信有专门的人类能够与冥冥之中的力量沟通,这些人通常被称作觋、妖術師/術士、医 己/通靈、祭司或者占卜师/魔術師。他们不仅掌握了超自然力的运用,也是当时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者的重要角色,如宋兆麟所述,在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有显著贡献。

根据地理和施法方式,将这些古代魔法师大致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东方包括中国的地面士、乩童、大婆、道士等,而西方则有女娲/男娲,以及各种各样的祭司、中间者先知等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出现。

在中华文化中,“巫”既是一个姓氏也是一份工作。在早期,它们扮演着媒介者的角色,与天地鬼神进行交流。而《说文解字》中定义“觋”作为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 巳。这表明古人对这一职业持有一定的尊崇态度,使其成为了精神领袖,不仅解决民间困难,而且参与到天文历算军事历史乐舞医药技艺等多个领域,为中华文化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