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佶宋朝名将帝影下的战略之王
简介
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生平早期经历
赵佶出生于元丰五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公历6月7日),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讴”,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
即位与统治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25岁的赵佶被立为皇帝。他在位期间,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并且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然而,他也沉迷于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等项目,使得国家财政负担重重。
腐朽统治与变法派斗争
当初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当蔡京成为执政官员,他利用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无恶不作。蔡京及其党羽通过贿赂公行、卖官鬻爵等手段积累大量财富,用以大兴土木,如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等。而对抗蔡京集团的是变法派,他们认为需要继续推进改革,以解决北宋面临的问题。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不断发生小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发展成大的社会矛盾爆发。这包括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这些起义都威胁到了北宋政府的地位和稳定性。
最后命运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与钦宗被掳去。此后的几十载里,被迫居住在金国境内,一直到1135年的某一天才因疾病去世。在他的死讯传回南宋之后,他的一些遗物和棺椁最终迎返回归葬于绍兴永佑陵。
概括图片《宣和繪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纪念这位颇具文化气息并对绘画及书法都有所造诣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