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春秋800诸侯国名单在自然景观中寻觅
从余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周携王的子孙,因为周携王遭到了晋文侯的一方之手杀害,于是他逃亡到西戎。公元前626年,由于戎王的命令,余出使秦国。在那里,他得到了秦穆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上卿,也就是宰相。余在秦穆公面前展示了他的才华,为秦国提供了策略和建议,并帮助他们攻伐西戎,一举击败了十二个不同的戎族国家,从而让秦国成为春秋时期五大霸之一,并留下了一部兵法六篇。
后来,余姓和由姓的人开始使用他的名字作为家族名,这样一来,就有了由姓和余姓两个家族。
历史记载显示,当时由余被派去与秦国打交道。当时,秦穆公对他说:“我听说你很聪明,我想请你去看看我的国家。”由此,他们一起走访宫殿、仓库等地方。由余看了一圈之后,说:“如果鬼神来管理这些事情,那会很累它们。如果是人来管理,那也会苦恼百姓。”这句话让秦穆公感到困惑,他问:“中国用诗歌、礼仪、法律和音乐来治理国家,但经常还会发生动乱。你认为为什么呢?现在,你所在的这个地区没有这些东西,又怎么能治理呢?”
当时,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其他民族如匈奴并没有这样的问题。这引起了我们对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的问题。
后来的历史中,由于不再遵守法律规则,只是在表面上装作遵循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欺骗,这导致人们变得腐败,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而其他民族则不同,他们以德行为基础,以忠诚信任相互支持,使得整个社会就像是一个整体一样顺畅地运转,没有内部斗争。
随着时间流逝,对待法律规则越发疏远,最终导致政府崩溃。而其他民族则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不受外界干扰,从而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录,在那时候,由于某些原因,由始先是晋人,但最终逃入匈奴。在那里,他能够使用晋语。当他听到关于缪公(即李悍)的英明事迹后,便决定前往探望缪公。缪公开心欢迎,并向其展示宫室及积聚。但当由发现这些建筑物都是为了役使鬼神或劳民过度的时候,他便提出反驳意见。他指出,如果鬼神要建设那么复杂的事物,它们将疲惫不堪;如果人类要建造如此庞大的结构,那么百姓将深受苦难。此话令缪公开愕然,不解其意。
然后又问:“既然古代圣贤黄帝制定了礼乐法度,用以先驱开小邦,还能维持局面直至晚年;然而世代往后,其子孙渐渐骄奢淫逸,将严格法度弃置不顾,让臣下承担重负,无奈之下只能诉诸仁义怨言,上下纷争不断,最终甚至连宗族都无法保全,这样的结果并不罕见。”
接着又提出了一个观点:那些非汉族的人群,如匈奴,他们只是简单地尊崇天道,以慈悲为怀,对待他们的人民宽容包容,同时尊敬领导者,因此他们的小小领域内一切似乎都能井然有序,就好像一个人管理自己的一切事务一样平静无忧,即使他们未曾学习过如何治理一国也不知该怎样做,所以这是真正圣人的治理方式。
由于这样的话题引起了讨论,与此同时,有人提议通过送给戎王女乐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时暗示不要回应他的请求,以至于最后长久失去了联系。这也是因为尽管残酷但有效的手段,比如利用敌人的弱点,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途径。另外,在那时代还有很多别的事情需要处理,所以应该尽快解决掉这个问题。而且,据说那个戎王喜欢享乐,因而容易忽视政治事务。但最终还是选择不了方案,因为施加影响的手段需要时间才能产生效果,而不是立即得到结果。不过总共来说,要想达到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尝试寻找最佳路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在寻求最佳解决办法,而每个决策背后的动机各异,从而影响着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
——《史记·卷三十九·赵世家》
“战国策”中也有关于由子的描述:
由子曰:“夫君主之所以大者何?盖以俭得之,以奢失之。今夫俭简可养众矣,则既惠及百工,又足以为民利也;奢侈必生贫困,则人民乏食矣。”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