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小森阳一与夏目漱石共赏世界历史100集纪录片的网络时代

在我们能够回顾的“20世纪”中,人们往往将“个人”归入到更广泛的“国家”或是“世界”的框架之内,这种做法常常掩盖了应该被追究的伦理问题。这一隐蔽工作,在讲述“世界史”和“日本史”的故事时尤为明显。

(作者:小森阳一,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一、从“帝国时代”到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人夏目金之助来到了位于大英帝国首都伦敦。在这位曾经统治世界的大国的中心体验生活,他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有了重要的转折点。在那个时候,在思考他作品《文学论》的序言中,他意识到了汉学中的文学与英语中的文学之间决定性的差异。这种认识促使他决心深入探讨文学本质。因此,对于夏目金之助来说,对文学的理解与他对世界认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所谓汉学,是指支配亚洲多个地区的大国中国使用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的一门学问,即便它的地位发生变化,但汉学依然流传不衰。这个基于用以学习古代文献知识遗产和训诂考证技巧建立起来,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而衰败之前清朝确立下的儒学,也是作为核心文化圈内对待日本的一个门派。而相对于此的是英语,它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列强武力迫使清朝开放口岸,并在1877年成为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后流行于印度,而又由于百年前美国独立,与英国并肩而立,迫使日本开放口岸也开始流通。它也是一个全球性语言。

随着时间推移,“世界”的构图已经从一个名为“帝国”的时代转变成了一个名为“帝国主义”的时代。在这一巨大的转换过程中,一度属于清国文化圈但因日清战争取得胜利却不得不让步的地方——即欲加入西方列强平等地位争夺全球霸权而派遣留学生前往大英首都伦敦的人物——就是在不断崩溃国际体验中反思同物异质性的思考。他还同时考虑德国民族主义文学作为构建国家身份的一部分。此外,由于区别19世纪和20世纪年代是以其诞生为起源标志,在西欧教导共同性中,每百年都是计年的单位。“世纪末”这一想法本身,只是我们取自西方历法内面的证明。而日本历法则以天皇年号来区分时间,并非连续无间断,从明治三十三年的结束到明治三十四年的开始,没有什么终结观念可言。

二、“蒸汽机车”的时代

漱石提出了关于小说界新运动宣言:“当然、日本更没有。”漱石为了推出俳句式小说创作了《草枕》,其中叙述者画师突然谈论自己的20世纪观点。他描述了一场从温泉出发乘坐江船顺流至停车场刚到达,就谈及火车的问题。这段话表达了他的现代文明观念。他认为火车代表了文明,却轻视人的个性,将人当作货物搬运,无视他们的心灵需求,这正如现代社会给予每个人一定面积空间,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就在这里生活一样。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只能忍受铁栅栏限制自由,只能在这些范围内活动,同时栅栏外面还有自由领域,可悲的是民众们夜夜咆哮着。

画师所说的因为蒸气恩惠开动火车,这里表现出的见解,是一种批判态度。如果说工业化、机械化产业资本主义开拓市场走上舞台的话,那么蒸汽机车就成为了关键要素之一。在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通往利物浦铁路完成之后二十余年,英国国内铁路网基本完备。当时,“火车最初用于搬运商品,而不是优先考虑‘人’”。然而作为岛国英国,从港口城市出发,用蒸汽机驱动螺旋桨舰船运送商品,然后再从殖民地或其他地方运回原材料、食品等商品,为此列强就打造了全球市场,同时提升海军实力,以军事力量支配整个地球。这就是19世纪的大不列颠制控下的和平年代。这就是19世紀末期都市與地方差異消失,以及风氣信息差異消失,這些均質化進程隨著「蒸汽船」、「蒸氣火車」的力量進行,這樣「英語」成為傳播語言範圍擴展至全球規模化程度已經達到的時候。

通过观看《世界历史100集》这部网络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曾经塑造我们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