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小森阳一探寻夏目漱石智慧解读世界史新篇章

在20世纪,我们习惯于将个人融入国家和世界的框架之中,从而掩盖了伦理问题。这一隐蔽工作,在讲述“世界史”和“日本史”的故事时尤为明显。作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的小森阳一,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候,一位名叫夏目金之助的日本人来到了伦敦,这座被称为大英帝国首都的城市。在那里的亲身体验,对他的人生轨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那里,他构想了一本名为《文学论》的序言,其中他意识到了汉学与英语文学之间决定性的差异,这促使他对文学本质进行彻底探究。对于夏目金之助来说,对文学的理解与对世界的认识紧密相连。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汉学”,是指以中国文字、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一种知识遗产,它曾经支配亚洲多个地区,但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而衰败。此时期,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屈服于西方,并开放口岸,而英语则成为了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后流行于其圈内的一个语言,同时也是美国独立之后,与英国并肩立足,迫使日本开放口岸的一种语言。“世界”的构图从“帝国时代”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在这巨大的变革过程中,“曾属于‘帝国’”的清国文化圈中的日本,在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后,却因三国干涉不能不作出让步,以求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就派遣赴大英首都伦敦学习的大男孩官费留学生夏目金之助——正是在不断崩溃国际体验中思考同物异质性的故事。

同时,他还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置于另一端进行思考。原本,以百年为单位来记年的时间观念,只是我们看待西方历法的一种内化证明。而日本采用的是以天皇年号区分纪年的方式。19世纪末是明治三十三年,而20世纪初就是明治三十四年,他们之间没有断层,从“明治”这个时代看,是不存在终结观念的。夏目金之助恰好出生在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他是一位拥有自己时间意识的人。这样的男人,对用“20世纪”时间节点认识“世界”,展现出了批判态度,同时也持批判态度面对自己的封闭时间意识。

小森阳一通过他的分析提醒我们,即便站在21世纪,我们对于当下的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仍需保持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