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的唇亡齿寒文化历史之谜
在春秋时期,晋献公欲扩张国力,便指责邻国虢(guó)侵扰晋境,借此为由发兵攻灭虢国。然而,这条路线必须通过另一个国家——虞国才能通行。面对这道难关,晋献公询问谋士,大夫荀息提出妙计:“虞君贪图小利,若送以价值连城之玉与宝马,他定不拒绝借道。”虽然初听此言晋献公心存犹豫,但荀息进一步解释说:“虢、虞两国唇齿相依,如一方受损另一方亦难免危机。”最终晋献公采纳了这策。
当美玉宝马被送达至虞王之手后,他立即答应了借道请求。然而,在宫之奇大夫得知后,即刻阻止:“唇齿相依的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彼此的支持。当唇亡时牙寒,即使是坚固的牙齿也难保无恙。”但随着虚伪和欺骗逐渐浮现,最终宫之奇带领家人逃离了那座注定要毁灭的城市。
果然如预料中那样,经由这一途径,晋军成功并且消灭了奸敌,并将亲自迎接其命运的人质——虞王扣押于囚牢中,一同陨落。在《左传·僖公五年》记载下,“唇亡齿寒”成为了一个比喻双方关系紧密、相互依赖的情形。而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当两个世界之间存在如此紧密联系时,一方遭遇悲剧,其它的一边也不得不面对相同或更糟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