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教育十天速读必备的历史知识精华

1958年夏,中国大地上突然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学,数量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不了。河南省一直在全国前沿狂奔,先是地区办大学,然后是县、公社一个一个地跟进。河北徐水县被誉为“跃进规划如诗”,不仅设立了一个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红专大学。这类大学是如何运作的呢?徐水和山西平遥的综合大学,是将当地中学挂上大学标识,让中学老师变成教授,再加上一些老农作为“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教研组变成了系。

相比之下,公社里的热闹程度更胜一筹。在河南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红专综合大学中,有10个系共计529名学员,这10个系分别包括党政策与基本知识、炼钢铁机械电气、农业基础知识、高产作物种植、财务管理、歌曲戏剧音乐演出、卫生保健防疫接生等专业。此外,还有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品种杂交等内容,以及林业文化政法等多样化课程。

这所学校使用的是民房作为校舍,由各生产队选拔出的青年学生担任学员,而教师则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人以及原小学教师组成,上课时如果土教授无法解答问题,就由洋教授提供帮助,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为“土洋结合”。据报道,该校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工业系学生学会开拖拉机锅驼机;文艺系编写了快板快书相声戏剧;而科学技术研究系则实现了极限亩产量,并进行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嫁接实验。

城里的大型高校也展现出了相同风格。武汉大学物理系在1958年猛增到9个专业,其中有的新专业连教师都没有,但找来出身好的学生担任教研组长。而正规科研成果也表现出了同样的特点,即快速好省,同时攀登高峰放卫星,有多大的胆子就能获得多大的成果。例如北京大學中文學生及青年師資僅用35天完成78萬字《中國文學史》,據報導,比著名學者王瑶寫書要強20倍以上;生物學40天編輯了一本《河北省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