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党锢之祸521贺卡情话相随166年沉浮心头萦绕

东汉末年,官僚士人齐声呐喊,要求革新政治。他们认为宦官身份低微,无德无能,在宦官麾下做官是莫大的羞耻;外戚掌控皇权,擢用亲信,也应让位给他人。于是,一批正直的太学生与清廉的官吏、士大夫在反对宦官专权、反对朝纲混乱的目标上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被称为“党派”。这股力量不仅在言辞上抨击宦官独揽大权,还尝试通过实际行动打击宦官势力。一群敢于斗争的高级行政长 官则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惩治那些法外之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宦 官们的嚣张态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司隶校尉李膺。他坚持公正,不畏强豪,有一次甚至诛杀了与宦 官有深交的大臣张让之弟野王令张朔,这一举动使得宦 官们暂时收敛,并因此赢得民众敬仰。

然而,对党派充满仇恨的宦官寻找机会报复。在公元166年,一场第一次大规模冲突爆发,其起因是李膺处决了一名涉嫌与宦 官勾结的方士张成之子,这被宦 官利用来诬陷党派。桓帝听后暴怒,将李膺等200多人抓捕起来。后来,由于陈蕃和窦武等人的干预,桓帝受到了压力,最终不得不释放党派,但规定他们禁锢终身,不准再担任公职。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随后,连续不断地发生着更为严重的情况。在汉灵帝时代,又出现了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一位告发过阁下的山阳郡督邮张俭被侯览诬告结党,因为这一指控,他以及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遭到捕捉,只有逃亡者张俭幸免,而其他许多人在监狱中悲惨死亡。此次事件中,被迫流离失所或被杀害的人数达到了六七百,因此这段历史时期对于正直人物来说是一个极其艰难而痛苦的地步。

尽管如此,即便是在恐怖气氛笼罩下,当黄巾军起义爆发并持续20年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牵连致死大量忠良者的命运,那些反对朝廷专横统治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而这些声音代表着民众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总体而言,即便结束了那场以剥夷削藩著称的大规模运动——即所谓“羽林骑士铜镜”的时代——也无法挽回东汉王朝已经不可逆转衰败的事实。在这样一个国家危机四伏且病入肺腑的时候,让这些曾经希望改变政局的人重新自由行走,也只能作为它覆灭前的最后一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