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古人为何不冒诈伪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社稷的掌舵者,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如何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就成为了一种问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在当时,君主下达指令往往采用诏令的方式。不过当时并不是只有君主能使用诏令,群臣一样可以使用这种诏字。在西周的时候,诏书被分为“诰命”“敕命”两种形式。而它们的真正意义是用来训诫和劝告勉励的,因此没有完全具备圣旨的含义。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帝,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了皇帝专用的圣旨。圣旨囊括了皇帝登基继位、皇室大婚等宗室要务以及各种国家重大灾变和隆重庆典等。
由于拟定圣旨机构不同,它们功能各异,其中圣旔成了一个专有的方式,用来表现皇室威严。见过圣旔犹如亲见皇帝,可以说体现着皇帝的心意,也决定着接旔的人的一生。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没有人会伪造这些东西,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份文书,更是一种权力象征。
那么,你可能会好奇,为何没有人冒充?答案就在于多方面:第一是长度和布料的问题。一张真正的圣旔长度可达两米,有时甚至更长,而展开需要几个人帮助,而且材料都是高品质进贡物,不易获得。想当然地,用普通布料做出来也没人相信。
第二是审核流程极其严格,从制造到宣读,一共十八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负责人的签字盖章,一旦出现错误,那些责任之人岂不成死罪?
第三,就是防伪标识问题。在唐朝,便有门下暗记做防伪,在明朝则写作“奉天”,这个“奉天”乃刺绣技术最高之人勾勒,并且位置随祥云变化,不同每份都不相同,即使想仿制也难上加难。
因此,从这些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并没有太多假冒伪劣的情况发生,即便如此,对于那些拥有真实御笔宝贵文献的人来说,他们仍然深知那份珍贵与尊崇所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