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提及的世界历史类书籍中的白垩纪古近纪恐龙灭绝事件
,简称K-Pg事件或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和最近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人类认知范围内最著名的一次。它发生在6500万年前,标志着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的交界,并导致了当时地球上的许多动物与植物消失,包括非鸟类恐龙、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植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则存活下来并演化成新生代的优势生物。
尽管其灭绝程度并不如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那般严重,但由于完全摧毁了非鸟类恐龙,使得这次事件异常令人熟知。而综观地球历史,这是地质年代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之一。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作为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被改稱為白垩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判定原则
在白垩紀與古近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鷹鉱(Iridium)的黏土層,即為白垩紀-古近紀界線。在此界線下方發現有恐龍(除了鳥類)化石,這表明他們在這次滅絕發生時迅速滅亡。而有些少量的恐龍化石也發現於界線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在侵蝕作用後,被帶離原本位置並沉積於較年輕的地層中。
原因
許多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絝可能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造成,如小行星撞擊或者長時間火山爆炸。希克蘇魯伯撞擊坑等撞擊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活動,因其時間接近,被認為可能是這次滅絕的大因素。如果是一個巨大的隕石撞擊,它將會引起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並遮蔽陽光,降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以至於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提出,這次滅絕可能是一種緩慢過程,而不是突然出現且劇烈變化的情況。
滅絛模式
雖然白垩世紀末期造成了大量物種消失,但不同的演化支,以及各個演化支內部,都展現出了明顯差異性的消亡程度。大氣層中的微粒遮蓋了太阳能,使得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消亡。此時期食物鏈底端主要由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構成,如浮游植物與陸地植物。證據顯示草食性動物因為食源減少而數量減少;同樣掠食者(如暴龍)也受到了影響。
杂食性、肉食性和腐肉动物則存活下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可以以死亡動物或有機碎屑為食,因此較不受植被群落崩溃消歧者的影響。此外,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極少數動物根除;因河流生物群落多以陸地沖刷下的生命碎屑為生活,不直接依賴植被。此外海洋也有類似的狀況,但是更複雜。在浮遊帶生活的小型動物,因依賴活浮遊植物而死,而海床上的動物則可以轉換成為以生命碎屑為生的形式存活下去。
在此滅絶後存活下來的一些生物中,最大的陸地獸的是鳄鱼與離龍目,其半水生的特質使它們能夠從死亡生命體獲得營養,並且可長達幾月未進食;幼年的鳄鱼體型小,成長速度慢,在頭幾年主要以無脊椎動產作食品。不論如此,此一災難對鳄鱼多樣性的重創仍不可避免。
最後,由于微生物群组内存在一些关键变化,比如钙质微型浮游藻门成员对该灾难反应较弱,同时硅藻门成员数量虽然减少但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微环境适应策略和进程,从而促成了整个系统结构从顶向下的重新整合过程。这段时间里,大部分陆间动态都因为这些自然环境变化而遭到剔除,只留下那些能够适应变迁情况的人口继续进行繁衍。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所有剩余的人口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将来才能继续维持自己的族谱线从而确保长久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