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探索古文明苏美尔学与刘昌玉的历史征程

探索古文明:苏美尔学与刘昌玉的历史征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美尔学作为亚述学的分支诞生,它是研究苏美尔文明及其楔形文字的一门独特学科。刘昌玉,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CDLI)兼职项目助理、国际亚述学协会(IAA)会员,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的努力下,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段悠久而神秘的历史。

要理解苏美尔语和其相关术语,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例如,“世界之最”中的39个记录了由美国著名苏美尔学家萨缪尔·克莱默(Samuel N. Kramer)总结出的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事物,如最早学校、立法者、农书等。这不仅展示了苏美尔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揭示了他们对后续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在这些成就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创造并使用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这一发明改变了人类交流方式,并奠定了未来文明基础。而关于他们来源与社会组群结构的问题仍然是现代考古和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破译楔形文字是一项艰巨任务,其顺序与发明顺序相反。首先被破译的是阿卡德语 楔形文字,然后是巴比伦语及其他西亚民族所用的楔形文字。而且幸运的是,有许多双语或多语言文献帮助科学家们逐步揭开它面纱,比如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这是一个包含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古波斯文、埃兰文以及阿卡德文的宝贵遗迹。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勇敢的心灵开始尝试解读这些符号,最终成功破解了一部分内容,如格罗特芬德(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教授,他通过类似密码分析的手段成功破译古波斯语 楔形文字。此后,其他语言如阿卡德语也相继被解读开来,而对待这个过程中尤其关键的地位属于英国人罗林森(Sir Henry Creswicke Rawlinson),他因对阿卡德字母表进行系统化工作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亚述学之父”。

然而,对于最初使用这种技术的人们来说,即使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符号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还有很多未知之谜需要我们去探索。在1869年,当法国学者奥佩尔根据两河流域王铭中的“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的称号,将这种比巴比伦语还要早的语言称为“苏美爾語”,而把巴比伦语和亚述语统称为“阿卡迪安語”,这一划分标志着我们迈向更深层次理解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一步。

今天,由于刘昌玉这样的专家的持续努力,以及新的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阅读那些千年的泥板,从中汲取知识,与过去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人类链接。